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茅奖江苏元素《敦煌本纪》,河西走廊尘封千年的精神秘史

河西走廊有了一部《敦煌本纪》,正如关中平原有过一部《白鹿原》。正如它的书中曾经提到这样几句话:“天留下了日月,草留下了根,人留下了子孙,佛留下了经。”这四句话一下子就让我们置身于茫茫大漠、天高地阔的场景当中,去感受和领悟来自敦煌独的艺术魅力。

近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公布,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甘肃作家叶舟的全新力作《敦煌本纪》入围决选的10部提名作品。8月18日,译林社特邀请叶舟携《敦煌本纪》做客凤凰云书坊,与南京读者见面,分享这部百万言巨著创作背后的心路历程,并同著名评论家汪政进行了对谈。

重述河西走廊尘封千年的精神秘史

叶舟,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得主,敦煌是其多年来的写作母题。从19岁写下第一首关于敦煌的诗开始,叶舟陆续写出《大敦煌》《敦煌诗经》《蓝色的敦煌》《敦煌卷轴》《敦煌短歌》等篇章。

《敦煌本纪》作为此次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决选入围的长篇小说,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学价值不言而喻。茅盾文学奖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四大文学奖项之一,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每四年评选一次。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自今年3月15日启动,评奖范围为2015年至2018年间在大陆地区首次出版的长篇小说,共有234部作品经推荐参评。每一出版单位最多只能送选三部参加评选,并通过投票选出入围佳作。8月12日投票产生了10部提名作品并进行公示。叶舟的《敦煌本纪》也荣幸的进入了矛盾文学奖的提名。

《敦煌本纪》是首部以小说笔法为敦煌立传的长篇巨制,以三大家族跨越半世纪的命运沉浮,来讲述河西走廊的来路与归途、前世与今生。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用书中的话说,同治乱局平定后难得的人心思稳、尘嚣落地、门户洞开,又因为辛亥革命的爆发而陷入困顿,河西走廊成了一条“锈带”。战祸频仍,莫高窟藏经洞的佛经典籍也随之飘零尘世。

茅盾文学评委汪政对叶舟的《敦煌本纪》更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能够进入茅盾文学奖的这243部作品,本身就是经过选拔出来的优秀作品。众多评委对《敦煌本纪》给予很高的评价,如果没有这么高的评价,它是绝对进入不了前十的。如果以实力他第一名也可以。这是一部大书。”叶舟的《敦煌本纪》,是最能理解河西走廊,也是最能理解河西走廊这一脉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伟大的意义。想要深入的了解到河西走廊的历史,以文化的形式参透该地方的古今。

《敦煌本纪》不仅仅是一部长篇故事,心在云端笔在人间,它的终极命题直指西部精神、历史命运与民族性格。书中浓墨重彩的,是一群精良纯明的少年,他们是古老敦煌土地上的新生力量,走南闯北,结社邑义,犹如刚刚打制出来的刀子,在历经淬火和风霜之后,誓要在沉疴累累的河西“锈带”上拓出一条生路。他们就像我们民族的少年时代秦汉,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就是刘彻、班超、卫青、霍去病……叶舟笔下少年的命运,就是河西走廊的命运。焰火喷涌的秦汉之后,是燃情的大唐,是臃肿的明清,那么相对应地,少年将何去何从,河西走廊将走向何方?

南京与敦煌的缘分由一部作品连结

叶舟在采访中提到,“2016年年底,我从扬州赶往南京的禄口机场,眺望着车窗外的那一轮落日,突然觉得它竟然像一介少年游侠,先我而去,奔向了敦煌。”几年后,《敦煌本纪》由译林社出版,南京与敦煌的缘分由一部作品连结。

提到与南京这座城市的渊源,叶舟在现场轻松的与大家提到了有关《敦煌本纪》出版的题外话。叶舟讲,自从去年把《敦煌本纪》的书稿交给译林出版社后,这种感觉就像托孤一样。包括它的校对设计都不停的与编辑进行互动,自己的全身心便时刻谛听着南京的声音。这种感觉是忐忑不安同时又充满了感激之情,非常感谢译林出版社所提供的帮助与支持。谈到南京,叶舟毫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这座城市带给他更多的,便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敦煌本纪》能够在译林出版社的帮助下,将独特的西北的烈风吹到了江南。

文化的交融与文化差异之间的对话非常重要,此次《敦煌本纪》来到江南,不仅使江苏地区的读者品读到来自西北地区特有的文化特质,更是在这样具有异族性的文化当中产生激荡,才产生冲击,产生升华。正如汪政所言“江苏南方需要《敦煌本纪》,需要叶舟,就像南方莫高窟也需要叶兆言一样。”

叶舟说:“不懂中国西部,便不懂中国,而名著天下的敦煌不仅仅是一处伟大的遗址,更是一座中国的佛龛,安放着我们民族最初的血脉。”如果说,敦煌以及河西走廊曾经的沉痛历史,是一片绵远而斑驳的“锈带”的话,那么叶舟的重述,今日的辩护,将是一份除锈的天课,读懂敦煌,意在将来,一切才刚刚开始。来源:紫金山新闻

实习生 池垚垚 紫金山记者 王婕妤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