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到武威市积极组织开展“三区计划”短期服务工作

5月25日至5月31日,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一行4人赴武威市开展“三区计划”文化工作者短期服务工作。

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立足自身科研优势,根据武威市基层文化工作的特点和亮点,创新思路,积极开展行之有效的文化人才帮扶支持工作。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与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就“三区计划”服务工作进行衔接,初步商定三项短期服务工作计划:一是结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子项目《中国戏曲剧种全集·民勤曲子戏》开展民勤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勤曲子戏的挖掘、整理、研究、传承和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二是结合“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项目《甘肃影戏戏曲文献数字化保护》课题,开展武威市(主要是民勤县、凉州区)影戏资源普查和人才培养;三是协助推进甘肃省舞台艺术重大创作项目话剧《八步沙》的创作开展工作。

5月26日上午,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赴腾格里沙漠边缘的民勤县东湖镇系统考察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勤曲子戏的发展历史及现状,观看了当地民间班社的演出,并与当地民勤曲子戏老艺人和青年爱好者进行座谈,特别是对“扬调”的音乐界定和曲子戏表演继承两方面进行详细交流。

mmexport1590847686084 - 副本.jpg

在民勤期间,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在民勤县文化馆的协助下,邀请和谐、百花、西湖等6家民间艺术团,采用高清摄像技术,抢救录制了《二瓜子吆车》《小姑贤》《瞎子观灯》《下四川》11部民勤曲子戏的代表性剧目和〔刮地风〕〔绣荷包〕〔珍珠倒卷帘〕〔琵琶调〕等57个曲牌曲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78岁的民间艺术家彭保瑞等省市县级传承人均参加了录制工作,录制工作夜以继日历时4天。这是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文艺十大志书集成之后,规模最大、方法最科学、技术手段最高的一次全面记录工程。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计划通过三个批次,挖掘抢救整理30出以上的剧目和百个以上曲调曲牌,为课题研究资源的有效保存和当地非遗项目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IMG_20200528_224031 - 副本.jpg

5月29日下午,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在民勤县文化馆会议室与民勤曲子戏7个班社的代表进行交谈。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这次省文化艺术研究所艺术科研与三区人才工作结合开展的计划和特点,并与民间艺人进行深入交流。民间艺术家彭保瑞回忆了自己从事小曲戏演唱活动的艺术经历,介绍了民勤曲子戏的艺术特点。省级传承人魏春梅表示作为传承人深感责任重大,将不辜负政府所赋予的崇高荣誉。其他民间艺人分别就民勤曲子戏的音乐特点、剧目建设、人才培养、存在困难等问题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活跃。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肯定了民勤文化馆和民间艺人在民勤小曲戏的传承发展中做出的突出贡献,表示民勤小曲戏将作为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今年“三区人才”工作的一个重点,在抢救记录、表演人才培养和新创剧目的创排等方面予以支持。

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三区人才”扶持工作既对民勤曲子戏的民间艺人进行了思想上的动员、艺术的启示,也锻炼了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的科研队伍敢打硬仗和吃苦耐劳的意志,同时与民间艺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此次工作得到了武威市、民勤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的支持,也开创了省艺研所与基层文化馆深度和多层次合作交流的新模式。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