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甘肃非遗:书写奋进诗行 展现陇原风采

  近年来,甘肃省非遗保护领域聚焦“一区三园”文化强省建设相关重点版块内容,统筹推进专项资金绩效评估、省级非遗工坊建设、“战国豪车”非遗文创产品研发等重点任务,书写奋进诗行,展现文旅铁军风采,为甘肃省文化旅游发展增添新动力。

  为文化强省提供非遗智慧。2021年,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873万元,省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000万元,支持甘肃省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为把好资金管理关、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从相关处室和厅属单位抽调骨干人员,并委托第三方机构,先后前往定西、甘南、酒泉、陇南四个市州。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面对面座谈、问卷自评等形式,精准审计上述四个市州2021年度国家级、省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督促项目监管和实施单位严格执行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化解财务风险,提升使用水平。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各级文旅部门完成了2022年度国家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申报和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审工作;根据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专题研讨会议反馈意见,《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修订草案正在进行细节内容修改完善工作;2021年度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自评工作于近日启动,从六个方面对非遗传承人进行深入考核评估;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采购的非遗保护传承领域正式出版物,正在陆续寄往各市(州)文旅部门、省图书馆及研培计划承担高校。今年第一季度,甘肃省非遗保护领域深入贯彻落实2022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2022年非遗保护工作要点,谋定笃行、创新求变、狠抓落实,为文化强省建设夯实了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厚根基。

  为乡村振兴作出非遗贡献。2018年至今,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乡村振兴局支持甘肃省建成非遗扶贫就业工坊2家,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乡村振兴局共同认定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91家,为甘肃省脱贫攻坚提供了文旅产业支撑,非遗助力精准扶贫成为甘肃省文化旅游工作的新业态和新亮点。2022年4月份,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扎实做好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部署,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起草了《甘肃省级非遗工坊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征求各相关单位、部门意见,计划于年内完成省级非遗工坊申报和认定各项工作。

  同时,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将以甘肃省级非遗工坊建设和管理为抓手,协调推动甘肃非遗融入乡村旅游各环节,积极依托非遗工坊和非遗传承体验场所培育具有甘肃非遗特色的乡村旅游基地,统筹举办富有地方非遗特色的节庆会展活动,充分发挥乡村文化旅游能人、产业带头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师、民间艺人等带头作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进一步推动非遗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农耕文化保护相结合,活化利用好全省非遗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为文物活化注入非遗力量。《周礼·考工记》云:“故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车舆是古代机械制造最高工艺水平的代表。位于天水市张家川的马家塬墓地,是战国晚期西戎一支游牧民族的首领及贵族墓地。在这里出土了68辆马车和大量的随葬品。除西戎文化外,这批出土文物还具有欧亚草原文化、秦文化和楚文化因素。这些战国车乘保存完好,车辆结构复杂,由金、银、铁、铜、锡和各类质地的珠子装饰,装饰豪华,部分车辆表面髹漆彩绘。因此,这批出土的马车也被称为“战国豪车”。

  今年,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将以甘肃秦文化和西戎文化考古成果“战国豪车”为主题,创意研发10部非遗文创产品,并将“战国豪车”复制品逐步引入大景区和游客集散场所,使其成为吸引游客参与体验的特色娱乐项目,提升甘肃省非遗可见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目前,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已组建推进工作专班,邀请相关企业及非遗传承人开展实地调研、图稿设计等前期工作,按照成熟一批、复制一批、市场化运营一批的理念,通过市场化、品牌化手段,争创叫响陇原、走向全国的甘肃非遗文创产品传播品牌。

  全省非遗保护领域将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矢志担当作为,满怀信心决心,以非遗系统性保护的累累硕果,更加从容、自信地宣传甘肃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为全力打造文化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文化旅游强省作出积极贡献。来源:甘肃日报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