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甘肃非遗:枝繁叶茂 成果丰硕

  无人知晓、濒临失传、缺乏保护……多年前,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曾面临尴尬局面。近年来,甘肃省加大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等工作亮点频现、成果丰硕,让古老的非遗走入寻常百姓家,逐步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蝶变。

  加强保护和传承

  “多年来,甘肃非遗保护法规体系、抢救性保护措施、项目和传承人谱系、人才队伍培养等工作逐步发展,非遗保护成效明显。”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吕兴来表示。甘肃省相继出台《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文件法规,省内各市州也陆续出台20余个地方性非遗管理规范性文件。2021年底,甘肃编制完成《甘肃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甘肃省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为甘肃非遗发展保驾护航。

  近年来,甘肃省非遗保护领域注重系统全面谋划,着力挖潜力、增活力、补短板,积蓄文化强省建设的底气,使非遗保护成为甘肃省重点工作和深受群众欢迎的惠民工程。

  “十三五”期间,甘肃省依托西北民族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文理学院、陇东学院4所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参与高校,共举办道情皮影、临夏砖雕、保安族腰刀等研培班24期,培训学员1300人次。今年3月,由兰州文理学院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科专业获批设立,填补了西北高校非遗保护本科专业的空白。

保护机构的陆续问世,让非遗有了温暖的“家”。目前,甘肃省内各级文旅部门均设有相应的非遗处室和非遗保护中心,并已建成省级54个、市级107个、县级224个非遗展示传承场所。

  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陇上非遗”微信公众号从不同层面展示甘肃非遗代表性项目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传承人、展示、创新等内容,逐步实现了“人人了解非遗,人人传播非遗”的目标。

  今年,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甘肃省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系列活动中,走进甘肃省非遗系统性保护工作成果展厅,只见甘肃各地非遗瑰宝荟萃,刻葫芦、剪纸、天水雕漆、泥塑等3409件优质非遗展品集中亮相,并邀请64名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活态展示,让参观游客大饱眼福。

  助力乡村振兴

  “枝繁叶茂。”谈起甘肃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吕兴来这样总结。近年来,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把“非遗+扶贫”作为重点,鼓励支持建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为民致富。截至2021年底,甘肃省建成93家省级及以上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共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1227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3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月均收入1511元。

  2006年,临夏砖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临夏砖雕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成立,依托临夏青韵砖雕有限公司,坚持走生产性保护路子,为周边群众传授技艺,提供就业。目前,该工坊有员工285人,拥有砖雕、木雕、仿砖雕3条生产线,年产砖雕产品50000平方米,年营收6000多万元,吸纳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25人,其中残疾人4名,为乡村振兴贡献积极力量。

  “工坊与临夏现代学院建立双主体办学、双机制育人办学模式,辅助设立了现代职业学院雕刻人才培养基地、临夏州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同时搭建砖雕艺术研学体验平台,开设传习培训班,融入研学体验,向外展示临夏砖雕的传统魅力及非遗助力精准扶贫的先进经验。”临夏砖雕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相关负责人介绍。

  2019年以来,定西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命名授牌21个市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打造“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研发设计+手工作坊生产+培训员工+展示展览+营销队伍”全产业发展模式,推动手工作坊和非遗传习所走“作坊(传习所)+微商+市场”的路子。

  走进陇西刺绣非遗传承人祁辉的百草染色馆,琳琅满目的靛青、月白等彰显“中国色”的百草染色作品及陇西刺绣手工布包、茶席、枕头等工艺品很是抢眼。“我会通过抖音平台讲述扎染、蜡染、夹染等着色方法以及刺绣技艺、文创产品等内容。”祁辉用原创和手工制作,摸索出“非遗+文创+电商+扶贫”的模式,带动群众致富。

  近两年,甘肃省通过开展“云购非遗—非遗购物节线上直播带货活动”,邀请网红直播带货、非遗传承人参与直播、网友互动等,让甘肃非遗产品走上云端,为非遗传承人拓宽 销售渠道。

  促进文旅融合

  衣袂飘飘的飞天、线条流畅的菩萨、翩翩起舞的乐伎……敦煌壁画上的人物在敦煌剪纸项目酒泉市级非遗传承人庄生娟的手下栩栩如生。

  “我将敦煌剪纸与研学课程结合,带孩子们了解敦煌剪纸的历史文化及技法特点。孩子们可将自己完成的剪纸作品转印到背包、T恤或杯子上,体验剪纸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为敦煌剪纸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实现非遗技艺的代代相传。”庄生娟说。

  “传承让甘肃非遗百花齐放,弘扬让甘肃非遗花繁果硕。近年来,通过举办‘如意甘肃·多彩非遗’全省巡演活动,持续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等,甘肃省不断培育非遗传播品牌。”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负责人介绍。

  近两年,在“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中,写福字、贴春联、剪窗花、舞狮耍龙……陇原大地上洋溢着欢快喜乐的气氛,民乐秦腔、景泰树皮画、河西宝卷、通渭影子腔等非遗项目精彩绝伦,以视频直播方式为非遗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活态呈现了陇原儿女独特的年俗礼仪、民土风情,成为甘肃文旅一张靓丽的名片。

  2021年6月,在兰州老街举办的甘肃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首次将甘肃非遗搬进景区,花儿、皮影戏、兰州鼓子、陇剧、崆峒派武术等26个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约148名非遗传承人参加活动。同时,还有保安族腰刀、刻葫芦、陇西腊肉、庆阳香包、手工面点等40类约1500件非遗文创产品亮相,45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店铺在兰州老街花雨广场开展“非遗购物节”等活动,为游客献上了一场非遗“盛宴”。

  今年6月,在甘肃非遗影像展厅,200幅(组)图片向人们展示了甘肃各地非遗保护传承弘扬的成效,充分展现了甘肃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场景。其中,部分优秀作品在甘肃非遗影像馆长期固定展陈。

  吕兴来说,下一步,甘肃将盘活用好各类非遗资源,继续践行非遗保护成果惠及大众、融入生活理念,展示非遗之美、传承文化之根,为实现甘肃省文旅高质量发展赋能,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