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全国美术出版联合书单 | 2022年11月·总第76期

美术出版联合书单

2022年11月 · 总第76期

由全国美术领域优秀出版单位联合发布

在这里,遇见最优质的艺术类图书

每次转发宛若一场相识

如果你觉得这份书单值得收藏

请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它

(排名不分先后)

《看山》

马刚马乐乐著 读者出版社

  《看山》一书以特别的视角编辑成书。开篇以父亲与女儿“跨越文脉的对话”层层深入,父女二人以山水画的探索与生成为出发点,引发父亲从艺四十年创作历程的回望,唤起女儿对父亲人生艺术的审视与追问,呈现艺术家在关照自然体道、悟道的过程中,通过山水画展开的对生命的畅想。

  《看山》以艺术家个案文本进行探讨与评估,从“仁者乐山”“山岳沉静”“隐游证道”三个层级,深度解读作者对心路历程的感悟、对艺术创作的反思、对艺术与文化的探求以及对艺术与生活的思考。本书收录作者艺术创作风格转变过程中重要的创作手稿与艺术随笔,那些个人记忆里真情实感的精神诉求、生命自处的探索体悟、个人视角的深度评析贯穿其间,并将批评家话语与艺术佳作相互印证。本书解读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学理价值,由此寻求与大众深度交流的途径,在文字与图像的交织中,呈现艺术家对人与自然、人与时代、人与生命的关照,让广大艺术爱好者从纸间窥见艺术家的人生哲学与艺术理念。

《味象畅神·阮荣春的艺术世界》

杭春晓主编 阮荣春绘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美术考古学家、美术史学家、艺术家阮荣春先生的水墨画作品集。阮荣春先生早年求学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后于日本早稻田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曾执教南京艺术学院、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担任国务院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其在美术考古、近代美术史研究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著作《佛教南传之路》《中华民国美术史》等皆在相关领域内影响深远。

  阮荣春先生的绘画实践是其创作思想的具体体现。他曾提出“和谐时代当张扬和谐画风”;“浓重粗野无疑是大喊大叫”;以及画家必具备的“三气”(正气、文气、静气)与“三力”(造景造型能力、用笔用墨能力、营造气韵能力),曾在画坛引起热议。他平衡画史之识、笔墨之道二者,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方向这一问题上不断深入思考并进行笔墨的表达。除近百幅水墨画外,本书亦辑评论文章数十篇,包括艺术家、艺术史学家们对于作品的品评和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论述。内容丰富,既具审美价值又含学术启迪的意义。

《辽博日历·2023》

王筱雯主编 辽宁美术出版社

  《辽博日历·2023》是辽宁省博物馆推出的文创产品,内容选取辽宁省博物馆新馆藏金石文字集萃代表性馆藏文物,每日对应一件展品,图片清晰完整,文字内容为文物基本信息和简明扼要的说明。辽宁省博物馆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素以藏品丰富,特色鲜明而享誉海内外。辽宁省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近十二万件,其中珍贵文物数万件,以辽宁地区考古出土文物和传世艺术类文物为主,分书画、陶瓷、货币、雕刻、漆器、碑刻、铜器等十七个门类,尤以晋唐宋元书画精品、宋元明清缂丝刺绣、红山文化器、商周时期窖藏青铜器、辽代陶瓷、历代碑志、明清版画、古地图、清代李佐贤《古泉汇》著录的历代货币等最具特色和影响。

《篆刻分类赏析系列》

李刚田主编 江西美术出版社

  《篆刻分类赏析系列》丛书,是一套为篆刻爱好者和篆刻专业读者精心准备的参考用书。丛书由李刚田先生主编,多位专业学者撰写,将时下最具代表性和艺术性的经典篆刻作品按风格分类,精选古玺、秦印、汉印、将军印、元朱文印、浙派印、鸟虫篆印、肖形印8个类别,每个类别分别遴选100方典型印例加以赏析。

  每一方印例都围绕两个方面赏析,既带领读者“看”印面背后用字、用典等更深层次的意味,又解析印例中的技法如刀法、字法等,引导读者“临”。

  书籍前言部分,勾画出这一风格的篆刻的源流及其特点;正文部分是以“左赏析、右印例”的形式呈现,印例若有封泥样或边款,一并呈现,边款提供精校释文;书后的“印材举要”部分附上代表性印例的印石、印面彩图,供读者更全面了解印章。

  书中印例大多是接近原大呈现,并标注尺寸,个别印例尺寸不详也均注明。有边款或封泥的印例,均提供原大参考,或因版面原因没有原大呈现的,均有标注。

《徽州宝藏》

安徽博物院编著 安徽美术出版社

  本书以安徽博物院近年来举办的徽州文物主题展览为依托,结合安徽博物院所收藏的徽州珍贵文物,将不同类型代表性文物按类别进行展示介绍,集中展现安徽博物院丰富的徽州古代文物收藏和展览研究策划能力,同时也为读者了解徽州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提供最为直观的读本。在内容编排上,书中对每件文物均辅以简短,准确、严谨的介绍,每一页记录一件精美文物。读者通过阅读本书,会进一步增进对徽州的珍贵历史文物的认识。

《画中听乐·2023年周历》

王沥沥编著 岭南美术出版社

  本书呈现52幅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挖掘其中的音乐元素,再现中国古代音乐活动,以生动有趣的言语叙述历朝历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画作中的音乐元素涉及到从古琴、琵琶、阮、箫等乐器到乐舞百戏、曲艺、戏曲等音乐表演形式。通过以画作史料为主轴,串联起乐史发展,引领读者在新一年的时间延绵中以周为单位寻迹古代乐史脉络,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人文精神。并将美术与音乐有机融合,从画出发,为读者讲述古代中国画中乐事。精心设置可撕式每日拼图与书签,配套音视频,共赏画与乐,最终可拼成音乐元素古画,为生活增添丰富的感官体验。美术出版社与音乐学专家共同打造,兼具严谨与生动,美感与实用性。周历设计完美满足大众碎片化的时间分配习惯以及自我成长欲求。

《满井边:北京科技大学原创文化艺术作品集》

王鹂主编 文化艺术出版社

  《满井边》收录了北京科技大学师生、校友原创的歌曲、话剧、舞蹈、乐曲等作品42个,讴歌了北京科技大学发展的光辉历程以及师生成长的精彩华章。原创歌曲唱出了北京科技大学建校的使命传承、发展的百炼成钢、学子的自强拼搏,是改革开放初期北京科技大学发展的真实写照,歌颂了师生奋斗的激情岁月,同时描绘了学校师生在不同时代投身社会实践、志愿奉献的青春足迹。原创话剧演绎了北京科技大学发展的奋斗故事、师生成长的远大理想,弘扬了一代代北京科技大学师生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求实鼎新的校训精神,追求卓越、勇于争先的新时代精神特质。原创舞蹈舞动了北京科技大学发展的向上向前、师生成长的踏浪前行,生动展现了学校昂扬的发展史及师生阳光向上的精神面貌。原创乐曲奏响了北京科技大学发展的百炼成钢、师生成长的坚定信念,讲述着北科青年学子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新时代的赞颂,展现了北科人为中华之崛起、奉科技以强国的传承精神。本书的创作灵感源自主编王鹂对北科原创文艺精品的崇敬之情,亦源自全体编者对文化艺术的敬仰与喜爱,同时希望借此机会为学校保留一份珍贵的文献资料。

《潘天寿绘画的笔墨与构图》

张立辰著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本书重点从章法构图的角度入手解读潘天寿的艺术,并涉及对潘天寿先生在艺术、教育等领域实践的理解与评价,将潘天寿先生放置于中国艺术史的脉络中分析其成就与贡献,因而本书也是深入解读潘天寿先生全方位成就的综合性著作。

《花语:前拉斐尔派的花卉象征》

[英]黛布拉·曼考夫著  孙净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中国花卉文化的三大传统:《诗经》由比兴引发的格物传统,《楚辞》中比譬香草美人的人格传统,以及主要由宋人发动的品鉴传统。然而有一个传统我们也应予以注意,那就是佛教传入后的象征传统,它的莲花图像俯仰皆是,五树六花也摇曳生辉,都具有象征功能。而《楚辞》的香草或梅兰竹菊虽有象征的意味,却主要是对君子的比喻。

  以上草草涂抹的花卉史图式,若是和杰克·古蒂(Jack Goody)的著作 The Culture of Flowers (1993) 描述的轮廓比较,我们会看到,中国的品评鉴赏传统既强大又精妙,而西方由于宗教的缘故,则象征的传统极为坚韧,并且和中国偏重人格比喻的《楚辞》传统大异其趣。至于格物传统,17世纪末西方博物学兴起之后,它已融入了现代科学的知识世界。

  本书译者孙净女士所奉献的这部著作不是讨论西方的自然史,而是阐发花卉象征,它以前拉斐尔派的艺术作品为论述对象,涉及西方花卉文化的文学和哲学等多种方面,这些方面随着文化碰撞,有一些已融进我们自己的生活当中,如果想具体地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中花卉文化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那么披阅一过,必定会从作者精彩的论述中获益。

《漆艺文化系列丛书》(3本函套装)

01.《日本漆文化史》(日)四柳嘉章 著

02.《漆-亚洲血液》(日)大西长利 著

03.《漆艺史话》(日)松田权六 著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漆艺文化系列丛书”荣获2022年中国“最美的书”称号。漆艺文化系列丛书的作者皆为享誉亚洲漆艺界的学者和漆艺家,他们分别向读者呈现了漆的历史、漆的源流和从艺经历,也与读者分享了漆艺研究的快乐。其中《日本漆文化史》一册,学者四柳嘉章利用科学方法对漆器的出土年代和历史背景进行研究,学术性较浓;《漆-亚洲血液》,是漆艺家大西长利,十五年间走访亚洲追溯漆源流的记录,制造了一场漆与人类的浪漫邂逅;《漆艺史话》,则是人间国宝松田权六讲述漆艺知识及自己从艺六十年的经历,对读者来说可谓是对松田权六的最好追忆。

《汉字再发现:从旧识到新知》

葛亮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这是一本写给文史爱好者、书法研习者、语文教师和学生朋友们的古汉字通识读本,用900多幅出土古文字例字,介绍200多个常用汉字的源流,旨在揭示关于汉字的“常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探讨分析汉字源流的正确方法,介绍甲骨、金文、简帛等出土文献及相关研究取得的新知。

《遇见中国:小林旅行摄影笔记》

林帝浣著 湖北美术出版社

  中国之美在自然之美, 烟云缥缈的丹霞山水,层峦叠翠的黄山诸峰,辽阔浩瀚的呼伦贝尔草原,闪耀着金色光辉的那拉提草原,还有蓝宝石般镶嵌在青藏高原的圣湖羊卓雍措……观者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造物主的巧夺天工。

  中国之美在人文之美,江南小镇的枕水人家,海拉尔在风雪中飞奔的套马手,大兴安岭密林间狩猎的鄂温克人,慕士塔格峰脚下的柯尔克孜族牧民……多民族的多元文化展现了一个包容开放的国度。

  《遇见中国:小林旅行摄影笔记》是知名作家、人文摄影师林帝浣亲赴中国各地,选取最具代表性的风景与民俗拍摄集合而成的摄影文集。从诗意江南到苍茫西域,从碧海南国到茫茫北境,作者以幽默而不失温情的文笔和百余幅极具震撼力的摄影作品记录了大美天地间的人情温度,展现了“唯有中国才有的美”。

《河南中小型石窟》(第一卷)

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编

李银忠 亓艳芝 主编

中州古籍出版社

  河南自古是中国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佛教东传之后,也是历代佛教文化的中心之一,从而也促成了石窟寺建筑在河南的兴起。河南石窟寺分布广泛,在全国石窟寺中占有重要地位,且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等艺术于一体,国务院和河南省均要求加强对石窟寺的保护、利用、研究。

  《河南中小型石窟》是在全国石窟寺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编纂成书的,为首次整理、出版的河南中小型石窟文物档案,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该书由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主持编纂,第一卷内容收录豫北地区的灵泉寺石窟、小南海石窟和浚县千佛洞石窟资料,其中包含多个在最新调查中首次发现的石窟造像。

  本书采用创新性的编排方式,使用高清照片、高浮雕拓片、文物测绘线图相结合的方式,多种形式、多个角度,互相补充、互相印证,充分展示了石窟寺的整体设计、开凿情况等,再现了石窟寺的艺术魅力。其中的高浮雕拓片全部采用“大国工匠”、河南省“非遗”项目高浮雕传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仁清团队的拓印成果,生动呈现了河南北部地区石窟造像艺术的真实面貌。

《中国古代封泥全集》

孙慰祖主编 吉林美术出版社

  封泥与甲骨、简牍同为近代三大中国古代文字遗物的考古发现。封泥是古代抑印于泥,用以封缄的遗迹。它与作为信验的玺印同时俱来而又先行废退。因此,中国印史按其用印方式可以划分为封泥时代和钤朱时代两个阶段。前者至迟始于春秋战国,终于南北朝,其与古玺印制作的由盛转衰过程相重合。封泥的实物发现是近二百年的事,具有不容忽视的学术与艺术价值。

  本全集15册分为两个部分,第1~11册为图版编,共收录10163件(19578张图片)战国、秦、西汉、新莽、东汉、魏晋、南北朝及唐宋时期的封泥图片及释文、出土地、著录书籍、收藏单位等信息,遍及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及民间私人收藏大家的藏品,基本囊括了现存所有可见的出土品和流传品,是目前国内同类图书中第一部全集性的集大成的标志性之作,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重大价值。

  第12~15册为研究编,从百余年来发表的研究文字中择选出有代表性的65篇纳入其中,以反映伴随封泥的发现而展开的学术探索之路,呈现几代学人在这一寂寞领域中开拓、掘进的主要成果。遴选的主旨是基于学术史的立场。注重于文章所体现的研究的开拓性、科学性和前沿性,也兼顾到原作者的代表性,以尽可能客观地反映百年封泥研究史的进程和基本面貌。

《摄影启示录》(“摄影丛谈”书系)

储楚著 浙江摄影出版社

  下一张照片会是什么?当然我们可以安排,可以预想要拍的东西,但是我们却无法控制光线、感觉、时间、心情等。照片有趣,复杂,多变,准确,也可以多情并有诗意。摄影也可以介于真实与虚幻,历史,科学、哲学、美学、心理学、电影、戏剧等,都可以为其所用。本书一方面从摄影出发,在摄影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中广泛探讨,另一方面从摄影的几大分类出发,在谈照片的基础上拓展我们的知识面,使我们能够宏观地掌握摄影相关的知识。此外,作者还从学习摄影的心理出发,提供如何拍摄一张好照片所必要的要素,使拍摄一张耐人寻味的照片成为可能。

  本书是影像艺术家储楚的撰著,集作者长期以来立足于影像创作,并延展至诸多艺术其他领域的深入思考,梳理了摄影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互相交融、启发的复杂而有趣的关系。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图典》

(第一卷)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编著

广西美术出版社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图典”系列图书是广西首次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记录和整理,本书是这一系列图书中的第一卷,以丰富精美的图片和简练通俗的文字,全面反映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196个传统美术、传统技艺项目的基本状况,系统展现各项目的基本概念、分布区域、历史渊源、主要特征、重要价值、存续状况、主要传承人(群体)等,融知识性、欣赏性、可读性、收藏性为一体。

  本书的出版是进一步保护和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社会认知,进一步巩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的举措之一。本书的出版能够帮助广大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不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和参与度,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新的活力,具有较高出版价值。

《乡村与木刻》

刘庆元 左靖 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随着近年“民艺复兴”“乡村建设”“工匠精神”等概念和理念的持续发酵,陆续有不同领域的文化实践者投身到更为广阔的乡野之地,寻找城市文化容器的另一个能量出口。笔者作为著名木刻艺术家,一直关注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活动,于2011年至今参与了国内部分艺术介入乡建个案的木刻创作和视觉设计实践工作。这些视觉生产实践以时代发展为语境,接续传统,通过一系列具有时间延展性的跨学科工作方法,集合当代设计与艺术、在地民艺复兴及乡土文化保育、材料研发与影像记录等领域。木刻这样一种原本具有复制与传播特性的传统视觉媒介,在乡土土壤中获得了进一步的解放和延伸,打破了艺术自闭的语言结构,创建了木刻文本的多重可写性。本书由艺术家刘庆元和乡建学者左靖共同编著,内容包括乡村木刻系列和相关文字,包括来自不同学科领域专家学者的专文(乡建/艺术理论批评/视觉人类学/版画研究/文化研究/视觉传达),该书荣获2022年度“最美的书”。

《缓存在》

应金飞 施慧 刘畑 主编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缓存在——2022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通过对纤维本体的多义编织,朝向作为?类远古发明、构成了?类思想之原与普遍隐喻的“纤维”,回应“艺术”的本体论发?状态——?种位于“在”与“?在”之间的“缓存在”。

  本书为“缓存在/Being Theoria——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同名图录,收录了展览中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艺术团队的纤维艺术作品及相关文章。

《一百种隶书临习与创作》

王本兴著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本书是一本隶书技法教程,从临摹到创作,再回到临摹,这是一种进取性的良性循环。临摹必须以创作为检验手段,创作必须以临摹为基础,创作意识必须贯穿临摹始终。可以这样说:临摹与创作互为彼此、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一百种隶书,每种隶书从其碑刻、事由、背景、内容、文字、艺术特点、临摹技法、作品创作等皆作详尽描述,书中包含了许多珍贵的原始图片、前贤临作,以及技法、创作示意图,可谓图文并茂,特别有利于隶书爱好者学习参考。本书内容具有一定的资料、历史与艺术价值。

本期制作: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