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4.636亿港币!苏轼唯一真迹回归祖国

    11月26日,苏轼传世名画《木石图》以4.636亿港币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专场成交,创下中国古画最高纪录。

    《木石图》是中国美术史唯一能够确定的苏轼真迹,画上还有米芾等人的题诗。这幅画作流落海外多年,如今终于被中国竞买者购得——国宝回家了。

拍卖行确认:画作征集自日本

    苏轼传世至今的画作可谓凤毛麟角,除了现藏于中国美术馆的《潇湘竹石图》,便是流落海外的《枯木怪石图》,也就是《木石图》。

    北洋时期,《木石图》与《潇湘竹石图》皆为“风雨楼”所藏。曾做过吴佩孚秘书长的白坚夫当时买下了这两幅画作。1984年春,国家文物局组织谢稚柳、启功、杨仁恺、刘九庵、徐邦达等文物专家对《潇湘竹石图》鉴定,专家们经过鉴定认定邓拓保存并捐赠的《潇湘竹石图》是苏轼真迹。

    但此后这两幅画的命运走向了两个不同方向。

▲《潇湘竹石图》

    其中,《潇湘竹石图》流传有序。上世纪六十年代,白坚夫将此画卖给时任《人民日报》社社长的邓拓。该画后被捐赠中国美术馆,收藏至今。2011年中国美术馆50年捐赠作品大展中,苏轼《潇湘竹石图》领衔展出。当时媒体将这幅画称为“苏轼国内孤本”。

    《木石图》则被认为自抗战时便流入日本,此后一直难觅踪迹。在日前佳士得的发布会上,拍卖行确认,这幅画作征集自日本。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此前关于该画流传的说法。

    据悉,这幅《木石图》被以超过万金的价格买下,入藏于日本阿部房次郎爽籁馆。若以此算来,该画流落日本已有七八十年。

    《木石图》为何价值连城?

    让我们先来一睹《木石图》的全貌,约为27x543cm,其中画心约为26x50cm,可分为三段来看,除引首部分的空白之外,首先是画心部分,绘制有枯木、石头、草木等;第二段先后是刘良佐与米芾的跋文,由于年代久远,刘良佐与米芾两人跋文的纸张似乎被裁开后合在一起;第三段为元代愈希鲁和郭淐跋文。印章部分可见有40余枚,涵盖南宋、元代、明代等人鉴藏印,但是清代之后没有任何的鉴藏印。

    此图绘一棵枯树扭盘曲上扬,树枝杈桠,树叶已落尽。旁有一块怪石,石旁几株幼竹,除竹叶和一些树枝外,全画大都用淡墨干笔画出。

    这不是一副普通的书画作品,他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有明确的历史地位,在中国绘画历史上,苏轼的历史地位无人可替代,有宋以来,作为尚意精神的文人领袖,他的画论影响了千年,有力推动了中国文人画的发展,也可以说苏轼是中国文人画的奠基人。

    此作不仅在宋代有较高的地位,就是放到中国美术史上也是有极高的历史地位,纵观此作,简洁明了的画面上,怪石盘踞左下角,石状尖峻硬实,石皴却盘旋如涡,方圆相兼,即怪又丑,似快速旋转,造成画面的运动感,更能显出此石顽强的生存力。石后冒出几枝竹叶,而石右之枯木,屈曲盘折,气势雄强,“怪怪奇奇”,于笔意盘旋之中,凝聚成一团耿耿不平之气,更有一股浩然气脉,由石而树、由树干而树梢,扭曲盘结。直冲昊天。

    枯木用笔迅疾、取势不惑,画心枯淡盘旋,墨色变化多端。运用书法之笔法,飞白为石,楷行为竹,随手拈来,自成一格。作为艺术家,苏轼在绘画上不落前人之窠臼,不拘古人之绳墨,强调表现自我,有所创新。倡导“士夫画”,批评院体之匠气。强调神韵,不拘形似,真诚抒发胸中意趣。再观共文、其书、其人,诚然如是。

▲米芾题字

    就连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没有东坡绘画作品,足可见此作之份量,另外,《木石图》是流传有序的可考据的作品,收藏脉络清晰,亦可见其历史价值。

    越是流传有序的东西,越有他非凡的经历,千年古画经过时间、战火、浴血的考验,如今得以传世,是世人之幸。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