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国家级非遗项目——“凉州攻鼓子”在学校的传承与发展

一、学校传承“攻鼓子”的背景

    “凉州攻鼓子”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西部鼓魂”,曾参加电视剧《五千里路云和月》《欢快的石羊河》的拍摄,应邀参加了全国第四届艺术节、丝绸之路节等节会的文艺表演。“凉州攻鼓子”的发祥地在甘肃省凉州区四坝镇,曾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镇有浓厚的艺术氛围。

    随着大量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民间艺人老龄化、保护资金不足、政策不健全等因素,使得以人的口传身授为主要途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时存在“人亡艺亡”的危险。学校地处“凉州攻鼓子”“非遗”项目的发祥地,为了传承和发展这一“非遗”项目,将“攻鼓子”作为特色教育贯穿在学校体艺与美育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最终达到以艺辅德、以艺促智、以艺健体、以艺陶情的目的,同时增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认同,从小树立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培养潜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鼓励学生自觉参与“非遗传承”行动,并通过校园带动家庭,通过家庭带动社区,通过社区影响社会,从而产生明显的社会效果。

二、主要做法

    (一)组建“攻鼓子”社团

    为了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获得艺术的熏陶,在每年七年级新生入校时,学校都对“攻鼓子”进行广泛宣传动员。然后采取学生自愿申请报名、班主任推荐、授课老师面试确定的办法,组建“攻鼓子”艺术社团,尽量满足学生自身学习“攻鼓子”的愿望和需求,以此推动“攻鼓子”艺术教育的普及工作。

    (二)开设“攻鼓子”校本课程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每周开设一节“攻鼓子”校本课,在规定的时间,学生到规定的场所学习,由专门的老师进行教学,做到了“时间、内容、地点、人员”四落实。在“攻鼓子”艺术的熏陶下,学校还成立了书法、二胡、国画等艺术社团,开设了校本课程,并形成了较为完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校本课程纲要》《校本课程管理细则》等规章制度。

    (三)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攻鼓子”的积极性,学校在每学期末,对“攻鼓子”在内的所有校本课程,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发展性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主要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课堂观摩、调查访谈等形式,对教师执行课程的情况、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作为评优选先的条件之一。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由任课教师从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艺术技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分为A(优秀)、B(良好)、C(一般)、D(还需努力)四类,评价结果记入学生档案。

三、取得的成效

    (一)“攻鼓子”社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学校以体艺为途径,以文化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全员参与通过“攻鼓子”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打动学生情感,让学生愉快地受到教育,这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意志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有一定作用。教师精心的讲解、娴熟的示范都会在学生身上得以潜移默化,学生自然就形成了耐心、自信、持之以恒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协调性,灵敏性。也给文化课学习中的“学困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大舞台”,使他们产生一股内驱力,并发生情感转移,增强了自主学习的意识,树立了刻苦学习的信心。


    (二)“攻鼓子”社团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促进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曾有一位学生从不主动与教师、同伴交流,在校开展了民间艺术活动后发现他特别喜欢“攻鼓子”活动,并表现出超凡的能力,真是令人刮目相看,他不仅能很快地掌握多种方法,而且还能从老师提供的范例中找出规律,自己编出图案来,一段时间下来,他成了学校“攻鼓子”活动小能手,常常得到老师和小朋友的称赞。这使得他自信心倍增,渐渐地人也变得活泼了,尤其是当同伴向他请教时,他能认真地示范和讲解。这一系列的措施,激发了学生自主参与学校课程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艺术课程的积极性,进而在学校课程课堂中能乐于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三)“攻鼓子”社团促进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在民间艺术资源与学校体艺教学的整合课程课堂教学中,借鉴新课程理论,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每组安排比较突出的同学担任组长,指导其他同学练习,小组内可以互相讨论,同时开展组内互评,找出不足,进而取长补短。在这样的团队训练中,增强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促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了友谊。

    (四)“攻鼓子”社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浓厚的艺术气氛和充满生机的艺术教育活动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建立起了体艺思维:既追求完美,又不忽视安全;既追求目标,又重视方法的选择;既着眼结果的圆满,又重视过程的体验。体艺课上学校“攻鼓子”艺术队那干净利落的手臂动作,游走急停、进退开合的队形,扭腰送胯的舞姿,时而旋转如风,时而舒展如云,时而矫若游龙,时而柔如摆柳的表演将称为“西部鼓魂”的“攻鼓子”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每一个鼓舞动作都是一座座“流动的雕塑”。


    (五)“攻鼓子”社团提升了学校办学品位

    近年来,甘肃省凉州区四坝镇本地民间的“攻鼓子”活动开展的红红火火,许多学生家长也成为了活动的积极分子,为学生学习“攻鼓子”营造了一个有利的课外学习环境。把许多有技能的家长请进学校向学生展示“攻鼓子”,请教“攻鼓子”的动作技能。开展互动式的家校同乐、同学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乃至教师的技能。由于学校在艺术教育学校课程上成绩突出,甘肃省内一些媒体如《中国教育报》《武威日报》、武威电视台都刊登了学校开展“攻鼓子”等艺术教育的情况。可以认为,在 “攻鼓子”引领下的艺术教育,学校的办学特色得到了发展,办学水平和办学品位得到了提升。

四、反思与探索

    “非遗”资源与学校体艺和美育教学的整合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如何有别于国家课程创造性地开设好学校课程,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加强教师专业培训,用理论指导实践,成为学校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校外教育活动是对学生开展“非遗”教育的重要途径。目前对农村普通初中来讲,由于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是“非遗”资源与学校体艺教学的整合走向科学、规范、完善、发展的瓶颈。专家的指导将有力加强“非遗”资源的研究,便于学校探索与开创体艺教学的新局面。

    “凉州攻鼓子”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一种精神和境界的表现。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深化的今天,学校应该充分开展、传承、发展好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从“攻鼓子”的文化软实力作用出发,利用本土的现有文化资源去教育学生,从学生的教育需求、社会需求、情感需求、道德需求等出发,“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德育体美等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