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简介
1974年出土于居延地区破城子第2号探方。木牍一枚(出土编号:EPT2:5AB),长21.5厘米、宽1.7厘米、厚0.3厘米,正反面两行书写,共计78字,2个重文符号。此书信记载的内容对于了解河西边塞屯戍吏卒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社会交往以及盐的食用提供了生动的资料。现藏甘肃简牍博物馆。
简文大意
此简为一封书信,写信人名马建,收信人张掾,信中以其官职“掾”相称。简文残缺,我们以残存的文字猜测马建写信给掾,询问菜园的相关事宜之后,告诉掾他已经派人将一升韭菜籽送往家中,以此感谢“昨日”得到的一升葵子,葵这里认为是秋葵,汉代已有种植秋葵的记载,园指的是政府管理的菜园。特殊的是,此简正反两面,反面写满后,写信人还未将事情说完,于是补充在正面第一句之后,以符号“·”与开头拜礼隔开。这最后一件补充的事即马建向张掾求取五升高品质的盐。
阅“牍”延伸
图源网络
民以食为天,汉代居延地区的屯戍吏卒和普通民众的饮食品种非常丰富。仅据汉简记载,粮食类的主食主要是米面类,如米饭、面食、糒、羹饭等。肉类食品中除鱼肉类外,还有畜类肉食品,如牛肉、狗肉、羊肉、猪肉、鸡肉、马肉、骆驼肉等,以及猪、牛、羊等的下水。菜蔬类食材则有葵子、青葵、韭菜、葱等。调味品有盐、淳酸(醋)等。辅食饮品有酒、豉汁等。
古人烹饪讲究五味调和,五味指酸、甜、苦、辛、咸。据汉简记载可知,汉代河西地区的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多种调味品来烹饪食物。
图 | 古代晒盐场景
在汉简记录的众多调味品中,盐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盐在烹饪中的主要作用是提高食物的鲜味,此外还有杀菌、防腐的作用。河西地区的盐业资源十分丰富。居延新简记载有:
(1)永始三年计余盐五千四百一石四斗三龠
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汉代河西地区储存的盐的数量是较可观的。居延新简又记载:
(2)官卒十一人,盐三斗三升
该简是官府按月给士卒发放食盐的记录簿,士卒每人每月可以领取3升食盐。河西地区的人们食用盐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放入饭菜中食用;另一种是用盐来腌制各种蔬菜或者粮食,从而制成新的食物。肩水金关汉简载:
(3)盐豉各一斗,直卅
图 |《天工开物·制盐》
简文记载了盐豉的价格值三十钱。其中,豉即豆豉,是用煮熟的大豆发酵后制成,有咸、淡两种,供调味用;淡的也可入药。也有用小麦制成的,豆豉是汉代人最为普通的食用调味品。《汉书·货殖传·宣曲任氏》:“豉樊少翁、王孙大卿,为天下高訾。” 颜师古注:“樊少翁及王孙大卿卖豉,亦致高訾。”盐豉并称,或许是因为“盐”和“豉”是汉人最常用的饮食调味品,也可能是因为“豉”的制做是以“盐”为主要原料。悬泉汉简记载:
(4)市记:酱一斗、脂三斤、□□一斤、肺二斤、葱三束、韭二束、姜二束、介十枚、□五斗、鸡二只、盐一升、□二□、葵一束
所谓“市记”,是指悬泉置到市场上进行采购,这也说明汉代敦煌地区有商品物资流通的场所,供官府进行物资采购。此简文记载了河西地区军民对酱、葱、韭、姜、盐等的消费情况,需要指出的是,在汉代,姜、葱、蒜既是蔬菜,也是重要的调味品。
图 | 东汉制盐画像砖拓片
盐不仅可以使食物更加美味,而且盐本身也含有很多营养成分,有人们身体中不可缺少的各种物质,也可以预防疾病,因此盐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