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陇南绿意盎然,在一块块油橄榄田里穿梭着一个忙碌的身影,她拨动着一颗颗油橄榄树,查看挂果情况。她就是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油橄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全国人大代表姜成英。油橄榄是陇南名副其实的致富产业,也是姜成英钟情20余年的“宝贝”,让油橄榄成为更多群众的“小金果”,一直是她的心愿。
“舶来品” 变成了“绿色银行”
1995年,姜成英从甘肃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甘肃林业科学研究院工作,从此与油橄榄结缘,走上了油橄榄“本土化”的求索道路。作为“舶来品”的油橄榄从地中海沿岸的阿尔巴尼亚“移民”陇南,“落户”并不容易,其“本土化”的过程更是历经了几十年,为了让小小的橄榄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姜成英带领她的团队常年爬山过水,奔走在陇南的田间地头,观察掌握油橄榄的生长发育规律,有时更是连续24小时观测一些指标。就这样探索了一年又一年,她记的笔记本垒起来有几米高,她和团队也终于摸清了油橄榄生长发育及开花结果的“门道”,为全省乃至全国科学栽种油橄榄提供了理论支撑。他们选育出的良种,如今大都已是当地的“当家品种”。团队提出的平衡施肥技术、生物防治法、保墒抗旱抑草等栽培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连续4年入选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和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中的推广技术。她指导建立的油橄榄标准化育苗基地、采穗圃、丰产栽培示范基地等,技术推广3万多亩,使示范区内平均亩产增幅超40%,带动农民增收1亿多元。主编的《油橄榄栽培技术图解》《油橄榄优良品种》等教材,也成为了当地林农增产增收的技术宝典。
“小果子” 鼓起了老百姓钱袋子
2010年,姜成英入选全国林业科技特派员,12过去了,她带领团队在陇南闯出了一条“不下山也能生活,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生态就业门路。油橄榄插着致富的翅膀,将希望和幸福播撒在白龙江畔,让老百姓鼓起了钱袋子。被誉为“液体黄金”的橄榄油也被越来越多人认可,逐步走向世界。
如今,陇南市油橄榄种植面积为62.79万亩,产量达3.8万吨,产值20.5亿元,武都区初榨油5700吨,成为了全国最大的初榨橄榄油生产基地。而种植基地面积、鲜果产量和经济效益,也均居全国第一。
面对油橄榄种植户急需嫁接技术来改良品种的实际需求,2021年姜成英带领科研团队在武都区举办了“油橄榄高接换优技术”培训活动,让农民在试验田的橄榄树上亲自操作,现场学、现场练,并进行现场考核,根据农民对嫁接方法掌握规范化和熟练程度颁发“技术能手”或“技术明白人”证书。经考核,来自武都区11个乡镇的150余名油橄榄种植户,10人获得“技术能手”证书,140人获得“技术明白人”证书。多年来,姜成英累计培训油橄榄相关技术人员 1150 人次、种植农户 3.2万人次。
“没有这些技术的学习就没有橄榄园的今天,姜主任办这样的活动也让我们在学习技术上很有热情。”参加活动的油橄榄种植大户说,“最初种植油橄榄时,挂果率很低,虫害成灾,果子长势差,有了姜主任的指导,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在姜成英及团队的努力下,日益高产的油橄榄林成为了生机勃勃的“聚宝盆”,农民的钱包也有了“油水”。
“好建言” 振兴木本油料产业
作为土生土长的武都人,姜成英对家乡今后的发展十分关注。当上人大代表后,她与老百姓贴的更近了,在田间地头,她“问需于农”,把农民最关心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在油橄榄种植技术研发和项目推广中帮着农民算“经济账”,在技术研发上更多考虑如何在肥料、人工上投入更少,产出更高,操作上更简单易行。几年来,姜成英接受群众电话、在线咨询2000余次,足迹遍及陇南油橄榄适生区的22个乡镇300多个村。
“推动油橄榄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姜成英说,“我国耕地资源稀缺,扶持木本油料产业发展,有助于缓解粮油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拓宽健康优质的食用植物油来源。”2021年全国两会,她提出了“扶持木本油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扶持油橄榄产业发展”“提升林业和草原推广能力”等建议,得到相关部委重视和回应,油橄榄种质提升的相关内容已被写入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林业种质资源培育与质量提升》重点专项指南征求意见稿中。
今年,姜成英再次向大会提出油橄榄产业相关建议。“油橄榄已成为甘肃特色鲜明的林果产业和陇南山区特色支柱产业之一,但随着油橄榄产业不断发展,基础条件薄弱、缺乏自主品种、经营粗放、开发能力弱、社会认知度不高等瓶颈问题日益突出。”姜成英希望,国家能支持陇南打造百亿油橄榄产业集群,推动油橄榄产业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使其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武都有山,山多雄奇;武都富水,水多灵秀;武都有果,果多天宝。“未来,我还是会致力于油橄榄木本油料的良种选育、重点品种和栽培技术的推广,争取选育更多适合我国本土化栽培的油橄榄品种。”这是姜成英未来的打算,也是一位科技特派员朴素的初心。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