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甘肃长城保护工作成果显著

   8月2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嘉峪关关城,登上城楼察看了关城整体面貌,听取了河西走廊长城、关隘历史文化情况介绍。

04092340twmg.jpg

  “能够把嘉峪关长城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情况讲给总书记听,是一个非常神圣和光荣的一个任务。”回想起当天见到总书记时的情景,讲解员张晓燕仍然很激动。当天,她全程给总书记做讲解。“在接到讲解任务的时候,我也有点忐忑。但当车门打开,看到总书记下来那一刻,尤其是我跟总书记握手那一刻,完全没有了任何紧张感。”

  当地负责同志告诉总书记,近年来,他们立足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依托长城文化资源,挖掘长城文化精神内涵,发展文旅产业,实现了保护基础上的传承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守护长城西起点,嘉峪关交出满意答卷

  嘉峪关是我国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嘉峪关也是长城沿线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为壮观的古代军事城堡,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美誉。

040924145rq5.jpg

  近年,嘉峪关市文物管理部门在嘉峪关关城保护上做了大量工作。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研究院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所所长张斌介绍:“2011年,国家文物局启动历时5年的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对嘉峪关关城古建筑、墙体及田野长城墙体进行保护维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嘉峪关关城规模最大的一次保护修缮,也开启了对当地长城的抢救性保护。通过设立围网、保护界桩,对危及长城本体安全的病害进行修缮,消除病害,解除威胁。为了最小程度干预、维护文物原貌,坚持使用传统工艺进行修缮。”

04092434vawb.jpg

  除了关城,嘉峪关市境内的各处长城遗址也得到了有效保护。目前嘉峪关市境内共有长城墙体43.6公里,壕堑12.94公里,关堡8座,烽火台和敌台共49座,现存体量在全省不是最大,但其结构类型突出,涵盖了甘肃明长城所有类型。目前,嘉峪关市已对嘉峪关关城和境内43.6公里的长城实施了抢救性保护修缮,解决了长期危及文物本体安全的病害因素,设置长城保护标志234块,宣传警示碑77块、保护界桩2225个、保护围网86860米,聘请了13名长城保护员。

04092448l4io.jpg

  2017年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成立,长城的保护工作由抢救性保护逐步转向为预防性保护为主,采取遗产监测和日常保养维护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长城保护工作。在保护文物本体的同时,对文物本体的载体也实施保护治理,做到本体和载体的共同呵护,让长城“延年益寿”,留住历史的原貌。同时,一边保护,一边有效利用,嘉峪关市注重发挥长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作用,尽量让文物“活起来”。2018年,嘉峪关文物景区共接待游客160万人次。

  保护长城,甘肃成果位居全国前列

  2016年8月至10月,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加强长城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文物局部署开展“《长城保护条例》实施情况专项督察”。专项督察重点对照《长城保护条例》,全面检查长城沿线省级政府和文物行政部门履行长城保护法定职责情况,督察范围覆盖长城沿线15个省份、404个县域,督察内容包括长城段落认定与公布、“四有”等基础工作、监管与执法常态化机制、政府保护责任落实等4个大项、13个子项、36个小项,采用国家文物局督察、省级自查、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最终抽查结果,15个省份的平均分为78.42,甘肃省得分超过90分,名列第二,仅次于北京。这一成果与甘肃省委、省政府和各级政府、文物管理部门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甘肃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说:“总书记对长城的保护是一贯重视的。近年来,甘肃省文物局积极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城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一直将长城保护作为文物工作的重要内容,做了大量工作。”

  甘肃是长城资源大省,全省现存长城3654千米,居全国第二,其中明长城1738千米,为全国之首,战国秦和汉、明三代长城的西端起点均在甘肃境内。甘肃长城分布在全省11个市(州)38个县(区、市),共计3852个编码段落。甘肃一直将长城保护作为文物工作的重要内容,摆在优先位置,在管理、保护、研究和旅游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04092508lkm3.jpg

  在法律保护方面,不断完备长城保护地方法规体系。2019年7月,甘肃省颁布了全国首部省级长城专项法规——《甘肃省长城保护条例》;在嘉峪关、敦煌、山丹、凉州等长城集中的市、县区,先后制定公布了长城保护管理的专项办法。结合长城保护管理实际,建立和完善了与《文物保护法》《长城保护条例》相配套的地方法规体系,全省长城保护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显著提高。

  在保护基础方面,不断夯实保护管理工作。近年,甘肃省组织编制了全省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分县区规划,为全省长城保护提供指引和依据;夯实“四有”基础工作,完成全省所有长城段落保护标志、界桩的竖立和档案编制工作,在全国率先划定并公布全省所有长城段落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甘肃省聘请了长城保护员1522名,数量占全国一半,实现了全省每个长城段落都有人看护,这一举措也是前所未有的。

  在资金投入方面,不断争取和加大长城保护投入。在中央支持下,甘肃争取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近6亿元,组织实施了30多项长城保护项目,内容涵盖本体抢险加固、维护修缮、防洪排水、防风固沙多个方面,消除了一批长城点段突出的安全隐患,有效改善了遗产保护状况和环境景观。其中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总投资3.7亿元,是甘肃历史上实施的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有效改善了嘉峪关长城的保护状况,全面提升遗产监测管理和展示服务水平。

04092525eewl.jpg

  在科技创新方面,不断推动长城保护科技创新投入。甘肃省充分发挥科技保护的支撑作用,依托敦煌研究院建立的“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突破并掌握了土质长城保护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保护理论、工艺技术规范,取得专利50多项,形成3项土遗保护方面的国家标准。敦煌研究院牵头的“干旱环境下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风沙灾害防治理论与关键技术应用”项目分别荣获2017年度、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其他省部级奖项3项;积极开展长城保护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技术推广应用,提高长城保护的科技水平,在新疆、宁夏等7个省份建立了科研(技术推广)工作站,为当地长城保护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有力带动了全国长城保护水平的提升。

  在合理利用方面,不断弘扬和发挥长城文化价值。甘肃省各级政府通过科学统筹长城保护与教育服务、文化旅游、改善民生的关系,建成嘉峪关长城博物馆、玉门关陈列中心、山丹明长城陈列馆等展示设施,改善重点长城段落的基础设施、游客服务设施条件,推动文物旅游深度融合,嘉峪关关城、玉门关遗址等长城段落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热点和精品景区,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嘉峪关,不仅是对长城保护成果的一次检阅,也对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提出了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2019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长城保护总体规划》,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实施《长城保护条例》的重要进展,是国家统一部署、多方鼎力协作的重要成果。规划为建立长城保护传承利用长效工作机制,督促各省(区、市)将长城保护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持之以恒地抓下去,提供了重要遵循。

  万里长城万里长,保护、研究、弘扬,任重道远!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