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香包
香包是甘肃庆阳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已有上千年历史。相传中医鼻祖岐伯数千年前在庆阳论医。《黄帝内经》里记载他曾携药袋防疫驱瘟、禁蛇毒,开创"薰蒸法"。因歧伯生于庆阳,故此法在当地渐成习俗,这便是庆阳香包的起源。2006年5月20日,庆阳香包绣制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香包,古名香囊,又叫荷包,庆阳当地俗称“绌绌”“绌儿”“耍活”。庆阳地方民间一直沿袭着巧女娴妇制做香包比手工,端午节赠送、佩戴香包祛邪纳福的传统习惯。中国最古老的香包是在2001年庆阳市华池县出土的,距今至少有800多年的历史,出土时仍图案如新,色泽艳丽,所以被称为“千岁香包”。
一针一线,绣出指尖的非遗之花。庆阳香包是历史悠久的刺绣珍品,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精湛娴熟的刺绣工艺、清新典雅的天然香料、七彩丝线手工精制而成。千姿百态的庆阳香包造型丰富、图案精美、淳朴典雅、芳香浓郁,表达着人们的图腾崇拜、趋吉避邪、祈求福寿平安、子孙繁衍、爱情幸福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2014年04月0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庆阳香包”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如今的庆阳香包,不仅是独具魅力的艺术品,更是有着可观经济效益的商品。在当地妇女的巧手飞针间,小小香包正走出大山、走向世界,成为庆阳文旅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央广网发 路世玲 摄
近年来,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群被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被授予“美丽中国·最佳惠民品牌节庆奖”……同时,庆阳香包还走出国门,远销美国、日本、欧盟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绣娘们在赶制香包(央广网发 俄少飞 摄)
庆阳剪纸
庆阳剪纸艺术源远流长,是以广大劳动妇女为创作主体的传统民间艺术活动形式,风格自成一体又互有区别,基本上分前塬和后山两大流派。后山派剪纸造型古朴,刀法粗放狂野,内容上沿袭原始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纹饰图样的居多,保留了中国最早的文字艺术符号和阴阳五行等朴素的哲学思想。前塬派剪纸受儒学文化影响比较深,造型讲究工整秀丽,线条细腻流畅,内容以历史传说和生活装饰图案为主,反映现实生活的意味浓厚。2008年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刘雯 摄
庆阳剪纸既揭示了远古文化的奥秘,又传承着远古文化的信息,是不可多得的远古文物的"纸化石"。宁县剪纸《八卦娃娃》,本是春节祈祷丰收的巫术剪纸,"八卦娃娃"双手举禾黍,头顶太阳蛛网八卦,象征太阳普照万物生长,它承载的就是生命崇拜、太阳崇拜的远古文化,是原始社会炎帝部落太阳崇拜的遗存,是远古文物的"纸化石"。
根植于黄土,孕育于民间,庆阳剪纸随历史的发展而成熟,形成了题材复杂多样,构图形意相随,创作抒情浪漫的艺术特征,具有历史、文化、艺术及民族学、人文学、社会学等方面的杰出价值。
《平安如意》 作者:惠富君
《庆阳苹果果真好》刘玉英
《乡村新颜》 李会叶
来源 :网络综合整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