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非遗过大年 | 通渭皮影戏与​永昌“卍”字灯俗

  春节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大民俗”,囊括了众多、具体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是中国人传统文化思想、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的集中载体。为了让大家感受到"非遗"之美,微游甘肃特开设【非遗过大年】专栏,带领大家在新旧年俗的交织中,品味过往,感念岁月,畅想未来!

  通渭皮影戏

  皮影戏又叫“灯影子”“牛皮灯影”“影子腔”,皮影戏班以家庭式和地域式组合为主,且以家庭式多见,每个戏班一般由5-6个人组成。据调查,甘肃皮影戏的流布比较广泛,目前在兰州、白银、定西、酒泉等地均有流布和演出。通渭皮影戏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制作技艺,丰富的唱腔板式以及良好的传承体系,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成为通渭继书画和通渭小曲戏之后的第三张文化名片。

  上世纪60年代,通渭影子腔曾风靡陇中大地,民间将其称作“牛皮灯影子”。通渭皮影的制作以小黄牛牛皮为原材料,制作的影件主要是影人及其佩件,配之以桌椅和景物造型等。影人的制作以头部(通渭民间艺人称之为“头梢”)最为复杂,有九道工序,也最见艺术功底。“头梢”以侧脸为主,用“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对“头梢”予以概括是非常准确的。

  通渭影子腔的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流传于民间的传统影子腔剧目以连本戏为主,杂有折子戏、单本戏,剧目繁多,达一百余本,少部分剧本如《战沙江》《蛤蟆洞》《药王孙思邈》等已成为孤本,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些剧本或以历史题材为依托演绎变化成剧,或以民间传奇为脉络整理创编而成,内容主要表达忠孝节义等基本的家国伦理道德,既有对美好人性的讴歌,也有对封建礼教的鞭挞,发挥着“灯下说书、高台教化”的重要作用。

  通渭影子腔是板腔体戏剧形式的地方剧种,古朴典雅,韵味悠长。唱腔分花音和苦音,基本板式有慢板、流水板、飞板、道情、滚板等五个独立板式和阴思板、尖板、送板等九个非独立板式。

  永昌“卍”字灯俗

  “卍”源自梵文,意为“吉祥之所集”,是“瑞相”“万德吉祥”的标志。据记载,卍字灯诞生于唐朝武则天时期的长安,明朝洪武年流传至北京,被永昌县在北京做生意的民间艺人毛卜喇人绘制图谱带回家乡,落户于这条丝绸古道上的毛卜喇村。

  千百年来,“卍”字灯辗转各地,目前在外地均已失传,留存于毛卜喇的“卍”字灯俗已成为华夏大地上独一无二的珍宝。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0年亮相上海世博会。

  闹灯活动所用图谱绘在一块土织白布上,上面同时标注方位进出口。闹灯时在村中心选择一块空地,按灯谱栽杆,杆高2米,每排19根,横竖各19排,共361根,间距一般为2米,呈正方形排列。主场正中一根为主杆,高8至10米,上挂大型花灯,其余杆上分挂360个小型花灯,象征农历360天,进出口处还要扎一彩门彩灯屏障。杆间按图谱用绳子联结,观灯者只能按规定路线行进,左旋右转,盘旋迷宫,趣味无穷。灯场对面设置“灯山”,用360盏花灯逐次排成不同的祝福字样。闹灯时秧歌队顺道盘舞,热闹异常,表演内容有老牛推车、雄狮舞、旱船、龙舞、熊舞、节子舞等,演唱风格粗犷豪爽,唱腔深受地方戏曲的影响。

  为进一步加大其保护传承力度,2021年,在毛卜喇村建成“卍”字灯城,标志着将这一国家级“非遗”以工程的形式根植于毛卜喇村。来源 :综合整理于网络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