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甘肃简牍博物馆以汉风为笔、文化为墨,精心策划的“穿越千年当劳模”系列社教活动圆满收官。这些活动不仅是文化与创意的交融,更是一场与历史对话的“汉”味劳动奇幻之旅。在这里,观众化身戍卒体验边塞人生,投壶射箭玩转汉朝游戏。现在,就让我们一同回顾这些活动的精彩瞬间,感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独特魅力。
第一重体验:古风运动会
活动期间,观众“穿越汉朝玩游戏”,兴致盎然地体验着投壶、蹴鞠、锤丸、射艺运动,感受着古人在边塞生活的风雅竞技。志愿者生动讲解、灵活示范,让观众们对汉代边塞运动方式有了更真切的理解,尤其是被称为古代版“高尔夫”的“锤丸”活动,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观众们都在活动点位排起长队跃跃欲试,木制球杖击打木球入洞,感受千年前的精准美学。
第二重穿越:五日沉浸剧本
Day1 长城守护者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肩负着重大使命,汉代边塞戍卒不仅需要承担每日的劳作任务,还肩负着守护长城、保家卫国的责任,他们轮流值守烽燧,定时巡逻侦查。讲解员老师身穿汉服、手持简牍,带领观众穿越回两千年前的河西边塞。为观众揭秘夯土版筑技术如何成就“万里巨龙”,以及我馆馆藏文物《塞上烽火品约》的运作体系。当听到烽火示警的传播速度时,观众们无不惊叹古代防御工程的高效实用和古人的设计智慧。
活动中,观众化身为汉代的长城守护者,进行亲子立体3d长城模型手工制作,青少年更直观地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功能以及在中国历史中的战略意义,增强了 “众志成城”“自强不息”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Day2 戍卒的省作日
除常规的日常工作外,戍卒还要从事大量的非候望类劳作,如伐薪烧炭、制作土壑、炊养、管理菜园等等,活动中讲解员老师领观众穿越回两千年前的河西边塞,为观众们详细讲解了一个戍卒的一天。省作属于义务劳动,而织席是省作的常见工作,因为居延边塞的用席量大,需要由官府组织具有编制技术的戍卒们集体劳作。实践活动为观众们准备了竹编风铃,让观众们在经纬交织的编织过程中体会古人的生存智慧。
Day3 屯田启示录
汉代戍卒屯田是“以兵养兵”的成功实践,被后世效仿,它不仅强化了中央对边疆的控制,更实现了军事防御与社会治理的结合,成为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的典范。课堂上,讲解员老师详细为观众讲解代田法的核心原理、历史背景以及它的推广优势。先进的生产工具是古代农业智慧的结晶,体现了因地制宜、循环利用的生态理念。
紧接着,观众们参与了“五谷杂粮拼贴大美中国”,在这一环节中,他们将劳动元素巧妙地融入到艺术创作中,同学们也认识到劳动者的辛劳和节约粮食的必要性。这不仅是一次生动的劳动教育实践课,更是一次对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传承。
Day4 少年AR探秘
掌心之中的丝绸之路AR智慧社教课堂,课程以甘肃简牍博物馆的科普社教绘本《简牍里的边塞生活》和配套智慧课堂为基础展开,以绘本+平板电脑的方式虚实结合,更为生动地解码汉代百姓的酸甜苦辣,也重现汉代官吏批阅文书的忙碌场景。讲解员老师详细又生动的讲解,让青少年们对边塞戍卒驿使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程结尾,还设置了云气纹漆耳杯绘制环节,一幅幅精美的画作,增强了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也培养了同学们的文化自信。
Day5 立夏物候课
蝼蝈鸣,蛙声初起,奏响夏日的乐章。物候变化,不仅是自然的韵律,更承载着先民 “顺时而动” 的生活哲学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每个节气都是天地写给人间的信。西北边塞,气候干燥,夏季酷热,讲解员老师结合简牍文物,为观众们讲解边塞戍卒夏日传统养生药方,并为炎炎夏日制作一顶遮阳帽。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通过互动体验,不仅拉近了观众与传统文化的距离,也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感受到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与教育基地的独特魅力。下一步,甘肃简牍博物馆将继续秉承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为广大观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服务。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