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反诈连连看 | 二十五万“存银行”,六年后就剩一元?

现在很多年轻人理财,都会选择余额宝这种新型的互联网理财平台。但是,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这一类网络理财平台却多了很多风险,他们更倾向于把钱存进银行,这样更踏实。可是,“存进银行”的钱,也不安全了,25万元的存款,六年后竟然只剩下1块钱!

▼ 案例:

六年前,50岁的老刘和爱人来到银行,将自己的25万存了进去,在他们存完钱后,银行的工作人员还赠送他们一份保险,并声称,如果遇到意外,老刘和爱人可以得到一些医疗费用的补偿。六年后,老刘的爱人住院,需要交住院费,当老刘去银行取钱的时候,发现账户上只剩下1元钱,老刘大惊失色。

原来,六年前,老刘的25万存款已经自动划为分红型保险了。银行声称,这25万存款变为保险是在六年前,并且老刘亲自在保单上签了字,也就是说,这25万早在六年前就进入了保险公司的账户。

老刘找到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解释称,这25万的保险老刘可以取回,但是分红会大打折扣,最终,老刘顺利拿到了自己的本金和利息。这件案例中,主要责任就是保险推销人员利用语言上的迷惑性,诱导受害人将存款变成了保险,而受害人始终以为自己办理的就是银行普通存款。

接下来,文旅君为大家揭露保险推销员常用的的几种忽悠手段:

一、混淆概念

谎称保险是银行存款,保险是银行免费赠送给客户的。因此,一定要仔细阅读合同后再签字。

二、保险期限不准   谎报保险年限

十年期的保险,谎称是三年;六年期的谎称是一年。因此,在签合同时,一定要仔细查看保险年限。

三、虚假承诺

大部分银行保险不能保意外,但是保险推销员很可能会谎称保意外。

四、夸大收益

银行保险到期收益并不能预期,但是推销员会按照保险公司的授意,擅自夸大收益,承诺高回报,甚至将十年期的保底金额解释为一年,以混淆受害人的视听。

五、隐藏真想

保单上的现金价值,推销员很可能会打印在保单的背面,以这种不容易被察觉的方式,误导受害人,防止受害人退保。

【阿sir支招】

1、如果有人推销高于银行同期利率的产品时,一定要核实到底是储蓄还是保险,有保单的就是保险,不要盲目接受推销员的高息诱惑。

2、仔细阅读合同,要看清楚落款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

3、核实对方身份,确认对方是银行工作人员,还是保险公司推销员。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