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资讯
-
百闻不如一见:文物变变变,国宝天天见
“走出”展柜,文物一改严肃模样“奔奔跳跳”向你走来,穿越千年中国美学元素化身潮流时尚单品……
-
支部共建振精神 结对关爱送真情——甘肃省文联赴定点帮扶村开展支部共建暨结对关爱活动
6月17日,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陈新长一行赴陇南市武都区定点帮扶村开展党支部共建暨结对关爱活动。
-
《简牍探中华》:让“冷门绝学”有热度更有深度
近年来,文博类节目喷涌而出,成为年轻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窗口。日前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收官的《简牍探中华》,将镜头对准更专精的内容——简牍学,通过“实地探寻+实景戏剧+文化访谈”的创新表现形式,从刀笔留痕处,打开纵横时空的历史画卷,“探”出了一片文化新天地。
-
阳关:西汉经敦煌郡与西域间交流交往的关隘——基于史籍与出土文献的考察
西汉敦煌郡阳关、玉门关的命名与设置布局应是仿照中原关隘布局而来的,即复制或者移植了中原地区的关隘名称与布局。而悬泉汉简所载“敦煌塞”很可能就是指阳关一带的边塞,也即阳关都尉所辖边塞。阳关是西汉中原前往西域地区使用最多的关隘。
-
《简牍探中华》:全景展现两千年前的边塞往事
随着《简牍探中华》的播出,节目以实地探寻、实景戏剧与文化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将数万枚汉简带入大众的视野,而居延汉简这一文化瑰宝也呈现在大众眼前。尘封千年的汉塞边关全景式地重现在大家眼前。随着热度飙升,历史典籍里的历史人物与居延汉简讲述的边塞往事已然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
-
北石窟寺:千年石语,诉说陇东故事
“永平二年(509年)春正月,泾州沙门刘慧汪聚众反,诏华州刺史奚康生讨之。”据《魏书·世宗纪》记载,这一年,覆钟山下的北石窟寺及165窟正式创建。
-
考古中国 | 关强:“考古中国”溯源中华文明
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诸多可喜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勃勃生机。6月8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本版今天刊发3篇文章,与读者分享考古工作、非遗保护和典籍研究领域的生动实践。
-
甘肃“四普”进行时 | 张掖市举办文物保护工作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培训班
为深入推进张掖市文物保护工作及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6月12日,张掖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举办“张掖市文物保护工作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培训班”。
-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城保护概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城保护工作在国家的推动下,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效。逐步构建和完善长城保护法规体系,通过长城资源调查与认定,从国家层面确认长城的身份和构成,明确了保护责任和法律地位。国家持续投入专项资金用于长城本体保护,形成较为完善的长城保护维修理念。
-
“数字敦煌”为中国文物数字化行业定“标”
千万年以后,丝路沿线的珍贵人类文化遗产,如受不可控的自然灾害而毁于一旦,其留存的大量数字化资源可让它完整复原。这一“复活术”是敦煌研究院基于“数字敦煌”项目30多年探索实践,编制完成的中国文物数字化行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并形成丝路文物数字化成套解决方案和装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