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资讯
-
炳灵寺石窟恢复开放的通知
12月19日,炳灵寺石窟受积石山县地震影响而暂停对外开放。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积极组织工作人员对洞窟文物、崖体栈道、基础设施等进行了安全检查、隐患排查。目前,达到开放要求。经甘肃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决定,炳灵寺石窟于12月26日恢复对外开放。
-
用好用活博物馆资源 增强文化自信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文化自信是基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而生成的对于中华文化的信心和信念,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
第四届甘肃舞蹈“飞天奖”作品——《琴·情》
作品以传承非遗文化为背景,将新时代下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承样态以舞蹈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头琴师徒间技艺传承的情感为叙事主线,表达了“传承”不仅仅只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承载着友谊、和谐、博爱和大道的精神传承。该作品曾获批2023年度甘肃省艺术创作扶持工程(甘肃省艺术基金)创作扶持项目。
-
第四届甘肃舞蹈“飞天奖”作品——《刹那即永恒》
千年,不过一眼、一瞬间、一场梦,在梦里,仿若置身绽放盛世的五彩繁华,隽美灵动又饱含端庄神圣。抖落悠悠长史沉淀的积蕴尘垢,灵魂与意念交织跨越千年时空,朝气共风华涌动对话丝路传奇,轻盈曼妙的穿梭在苍凉孤冷的壁画中,定格在刹那间永恒绝美。
-
《敦煌学辑刊》创刊40周年暨敦煌学发展论坛在兰州大学召开
12月23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主办的“《敦煌学辑刊》创刊40周年暨敦煌学发展论坛”在兰州大学顺利召开,来自各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共1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
食在悬泉——“胡”来的大蒜
1990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植物标本大蒜一件(出土编号:91DXT403①:12),长2厘米、宽3.5厘米、厚2厘米,重1.5克。现藏甘肃简牍博物馆。
-
第四届甘肃舞蹈“飞天奖”作品——《化羽》
遗存千年的艺术宝库,一头两身的共命之鸟缓缓走下敦煌壁画,动人心神。天地有大美,生生不息,在大自然的庇护下,万物生灵回归自然,以爱之名和谐共生。
-
寻找最早的秦
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对中国政治文化有极深远的影响。但此前秦族却有六七百年的发展,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经历了从附庸到封国,再从王国到帝国的“三部曲”演进。探索秦人的早期历史,已是21世纪中国考古学的重点之一。
-
第四届甘肃舞蹈“飞天奖”作品——《Open your eyes》
什么是永恒?也许是从初见你的那一刻,直至生命终结也不会停止的颤动。你孤独的灵魂,令我心驰神往,而我,总是在寻找……
-
“‘南梁精神’进校园——南梁革命纪念馆青少年思政教育实践活动”获评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
近日,第四届(2022)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宣传推介活动终评会在京召开,甘肃省选送的“ ‘南梁精神’进校园 ——南梁革命纪念馆青少年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从27个省(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送的125个案例中脱颖而出,入选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