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资讯
-
活动预告 | 书语冬至大如年 华服相贺宜神闲
甘肃简牍博物馆将推出冬至节“书语冬至大如年,华服相贺宜神闲”特别活动,与大家相约共度暖冬。
-
甘肃简牍博物馆震后迅速开展文物及安全检查工作
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兰州震感强烈。地震发生以后,甘肃简牍博物馆高度重视并立即启动了震后应急措施,并在第一时间迅速组织办公室、陈列展览部、科技保护部、后勤保障部、安全保卫部等相关部门组成震后安全检查组对展厅文物安全进行了全面排查,组织文物保管人员对展厅上展文物、考古所甘肃简牍博物馆文物库房文物安全状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
-
展览与策展:一个博物馆业务与博物馆学的焦点问题
展览是博物馆最重要的职能之一,是博物馆收藏、研究等诸多业务能力的集中体现,以及传播与公共服务的主要手段。博物馆展览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融媒体,有其特殊性和专门的媒介要素与语法修辞。展览策划与评价是博物馆学的难点之一。
-
丝绸之路行记文献的研究范围、认识意义与文学价值
丝绸之路西行文献是研究中国西北地区历史文化和文学的珍贵资料。以文献形式而言,由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两部分组成。其中,出土文献以简牍、敦煌文书和吐鲁番文书中的西行资料为主,传世文献则以西行记为主。
-
第四届甘肃舞蹈“飞天奖”作品——《擀毡人》
该作品主要以藏族游牧文化为背景,采用安多藏族手工艺“擀毡”为媒介,提炼擀毡中的动作元素,以老阿妈为舞蹈主线表达藏族女子勤劳、质朴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赞美之情,以及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心愿。
-
赵武明|“忆往武记·走马山丹”系列之六——未改乡音
在异乡,或是旅途,甚至是公交车、乃至市场、饭馆,当你听到很熟悉的乡音时,你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走一会,更想搭句话。乡音,是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记忆,它伴随着我们成长,陪伴着我们走过远离故乡的日子。
-
科技考古:古基因组揭示河西走廊人群遗传历史
近日,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团队、生命科学学院金力团队联合厦门大学王传超团队及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获取25例来自河西走廊中部的黑水国汉代墓地和河西走廊西端敦煌佛爷庙湾曹魏-唐代墓地的古基因组数据,并整合已发表的河西走廊及其周边人群的古基因组和现代人的全基因组SNP芯片数据进行了群体遗传学分析。
-
第四届甘肃舞蹈“飞天奖”作品——《故园·1900》
千年莫高,满壁风动,藏经洞问世,敦煌学诞生,可叹国运不济,可惜国宝流失,可怜一双飞天散落海角,望极天涯不见家,故园无此身。
-
甘肃简牍博物馆“黄河文化”系列课程第三期“衣冠礼乐”圆满收官
对于学习黄河文化的历史,正确认识黄河文化在世界文明和华夏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在12月9日的课程中,我们将华夏儿女的传统服饰——汉服代入到华夏文明之中,以“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悠久中国历史讲述汉服发展史,体会穿着汉服、手工汉服折纸课堂活动;结合武威《仪礼》简实践古人的行礼方式,开展了“衣冠礼乐”课程。
-
走过2023丨那些温暖又戳心的年度记忆
高光不矜,低谷不馁,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是每一个因奔赴在热爱里而闪光的你们给予我们温暖和力量,今天一起来回顾2023年陇原大地上的那些人感知他们对于热爱的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