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贺庆春从摆地摊走出来的创业榜样

2016年,她的公司被全国妇女联合会认定为“全国巧手巾帼脱贫示范基地”,2018年她本人被甘肃省妇女联合会授予“陇原脱贫攻坚巾帼带头人”荣誉称号,她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是很多姐妹心中的榜样,她就是-贺庆春。

今天走进电台的贺庆春,剃了鬓角,扎着丸子头,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干练。60后的她,没有一丝懈怠,还说:”录完节目要去批发市场采购一批丝线,厂子里的姐妹们还等着干活呢。”是什么动力让她看上去精神头十足?这还要从当年的一段经历说起……

1985年,贺庆春高中毕业回村当起了民办教师,在三尺讲台上教娃娃们语文、数学,忙得不亦乐乎。为了丰富孩子们的第二课堂,她还跟着奶奶、母亲学习做香包的手工活,一个个生动的“耍活”在她的巧手里诞生,她成为了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

一晃就是十七年,她不幸被辞退回家,在父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勤奋努力,再选一个适合的事做,还害怕没出路”的悉心开导和鼓励下,她振作起来,开始和母亲、弟媳制作香包和手工编织,并拿到城里摆地摊售卖。把清洗干净的化肥袋翻过来,摆上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在一声声的吆喝中,贺庆春的地摊生意开始做起来了。她制作的虎头鞋栩栩如生,吸引了很多路人,一天下来的收入,就赶上之前半个月的工资了。她还跟着其他手艺人学习,在飞针走线中一天天积累着。

2002年,庆阳市举办了首届香包民俗文化节,参观完展览的贺庆春感慨万千,她在心里默默发誓,一定要设计出更好的作品,也要摆在展览馆里。她想起了上课时教过的一篇课文《黄河古象》,这是家乡的名片,她要用另一种方式推广这张名片。

很快,大中小三种样式的黄河象手工艺品诞生了,贺庆春带着它们去参加了比赛,惊喜地拿到了全国三等奖,还给她发了2万元奖金,这让贺庆春一下子有了信心,她要在香包刺绣这条全新的致富路上,实现新的梦想。

越来越多的贫困姐妹们找到了贺庆春,她毫不吝啬,主动帮助“学徒”们提高手艺,2007年,她注册了个体户,租了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子,带着她的学徒们从地摊搬进了生产房。2012年,她注册了庆阳市庆春香包绣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她的香包产业,正式做大做强。

从2016年开始,公司建立了完整的培训团队,先后深入全市的贫困乡村,培训的陇原巧手学员达2000多名,并带动500多名贫困妇女就业增收,其中有20余人在她的鼓励和帮助下开起了香包刺绣作坊或注册了公司,形成规模以上生产的就有5户,同时,公司还为平凉市泾川县和张掖市甘州区培训了多名陇原巧手骨干。

为深入开展“创业创新巾帼行动”,助力脱贫攻坚,贺庆春在妇女联合会的指导下,深入乡村开办了“移动车间”,免费为妇女们发放巧手物资,针线包,并传授缝制经验,鼓励动员贫困妇女群众利用闲暇时间积极加入手工业移动车间,实现居家就业,增加收入。同时,贺庆春还紧跟潮流,在快手平台上开通了自己的直播间,每天都会把制作香包的流程直播给网友看,庆阳市妇女联合会更是帮助她加大推广,引流更多的网友们来到她的直播间。就这样,越来越多的外地网友们看到了贺庆春和她的姐妹们,不仅为她们打气加油,还通过电商这条新型模式,让公司的产品远销各地。

从民办教师到摆地摊,从办公司到带领贫困妇女群众“并肩作战”。贺庆春不仅把庆阳香包、刺绣、剪纸带出了甘肃,走进了全国甚至海外的市场,更为贫困妇女掌握巧手技能、就业增收、脱贫致富等贡献了巾帼智慧和力量,有效发挥了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贺庆春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业故事,能够带动更多的姐妹们,实现人生梦想,越来越好!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