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卫视《丝路大讲堂》
6月4日 周五21:55
与您相约 不见不散
在汉字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出现过篆、隶、草、楷、行这5种主要字体。而对于这些字体出现的先后顺序、演进关系,自古以来就众说纷纭。“敦煌书法”这一概念的提出,又将为中国书法演进过程带来怎样全新的认知?
本周甘肃卫视《丝路大讲堂》,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陈新长为您带来《敦煌书法》,敬请收看。
陈新长
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现任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甘肃省丝绸之路研究会副会长,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多年来热衷书法事业,曾开办嘉峪关汉字书写公益讲堂,创办了嘉峪关雄关书院。他出版的书法理论专著有《仰望王铎》《小物通大道——黄道周书法研究》《首开风气——张瑞图书法研究》等。还曾荣获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甘肃省第八届敦煌文艺奖,甘肃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敦煌遗书
敦煌,大家是非常熟悉的,敦煌的文化可以说是百科全书式的,那里有壁画,有塑像,同时也有大量的敦煌的遗书,大概有七万多卷遗书。
从1900年发现,它大概反映了700多年来我们丝绸之路沿线,尤其是敦煌重镇,或者说敦煌文化圈的历史,我们更多的或者长期以来,更多的是对敦煌遗书里面所记录的历史的关注,研究和整理。从书法的角度,我们发现这些经卷里面从汉字的形态来说,它既有篆书,也有隶书也有行草书,更多的是楷书,时间如此之长,它忠实记录着文字的演变过程。
——陈新长
敦煌汉简
敦煌汉简残片
我们说汉字由圆到方,是书法史上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个时候汉字的基本笔画就是横和竖,我们在居延汉简里面看到这些大量的汉字,横向的笔画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竖的,横向比划的长度往往是竖的两倍到三倍,这种书写习惯保持了很长的时间,由此而形成的汉代的美学,都呈现了横向发展的这样一种状态。
——陈新长
字体的演变过程
敦煌张芝
张芝《冠军帖》
张芝(?—192年),字伯英,敦煌郡渊泉县(今甘肃省瓜州县)人。东汉书法家、“草书之祖”,大司农张奂的儿子。
出身名门,拒绝朝廷征召,潜心研习书法。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
汉献帝初平三年,去世于家中,著有《笔心论》,与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并称“书中四贤”。
张芝的出现在书法的发展史上有这样一些贡献,一个它突破了汉字的“可识”的规则,就是认识和不认识的规则。过去的字都是一个字一个字独立的,这就是章草也是这样的。
但是到了张芝以后,他连绵大草,张怀瓘形容他的草书,或者给草书有一个概念叫拔苗连茹,就是把一棵苗从土里拔起来以后,它的根部还是连着的。这种似连非连的状态就是大草的状态,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
——陈新长
来源:甘肃卫视丝路大讲堂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