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陇原老兵的故事——汪厚荣:革命精神永传承

在金昌市金川区北京路街道金凤里社区, 住着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后重建的老兵, 他就是今年92岁的汪厚荣老人。

6月30日,汪厚荣坐在家中客厅沙发上, 拿出珍藏在红色匣子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纪念章,老人的记忆被拉回到当年的朝鲜战场。

汪厚荣的家乡在湖北鄂州。1955年,汪厚荣报名参军,入伍后被分配到中国人民志愿军207部队当警卫员,次年2月随部队入朝。

“朝鲜的冬天极其寒冷,零下三四十度,即使有帽子、大衣,还是冷,不一会就冻僵了。晚上要烧炕,可是发的煤炭不够用,大家就去捡树枝。”战后的朝鲜目之所及都是废墟,美国飞机的轰炸,让朝鲜几乎没有完整的建筑,汪厚荣不禁连连感叹。

经过一个月的训练,汪厚荣被分到483部队担任工兵班班长,带领战士们挖坑道。根据要求,坑道必须达到防空、防炮、防毒、防雨、防潮、防火和防寒的要求。

“当时条件艰苦,全凭战士们用工具一点点开凿。”汪厚荣说,坑道打好以后,先在上面铺一层柏油纸,然后在柏油纸上放一层大石子进行灌浆,灌浆好了以后,再在上面放一层柏油纸,用熬好的沥青黑柏油浇一层,上面再进行铺填。铺填时,用石头紧密地堆砌,确保塞紧。

为什么要挖这么大坑道?汪厚荣告诉记者,除了打仗,坑道还可以储存粮食、流通空气。在朝鲜,到处都是山区,打仗的时候需要后勤送弹药、食物、药品。坑道修好以后,能储备够7天用的物资,可以减小后勤的压力。

1957年7月,形势又发生了变化。汪厚荣所在部队挖坑道的任务被进一步压紧。三分之一的人执勤,进行防护,加强警戒巡逻,三分之二的人日夜施工。汪厚荣记得,当时局势非常不稳定,特别到了晚上,从这个山头到那个山头,天空中都有照明弹对射。

“发射照明弹就是敌人在侦查我方情况,所以部队要求战士们不能随便到山上。”汪厚荣说,为了加紧赶工,许多战士日夜坚持作业,吃饭时双手连吃的东西都拿不稳。直到当年12月,整个坑道施工终于全部结束,交付给朝鲜人民军。

1958年,汪厚荣所在部队准备回国。他记得,部队走的时候,和朝鲜人民军一起联欢,大家拥抱惜别,互道珍重。汪厚荣所在部队为每个战士分发了一枚中朝友谊纪念章,他保存至今。

回国后,汪厚荣随部队参与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基础建设工作。1960年,建设任务结束后,汪厚荣转业到金川集团公司,辛勤工作直至退休。

“多少年轻的战士,牺牲在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我能活到现在,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退休后,汪厚荣喜欢看新闻了解国内外大事,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多次被评为老年志愿者先进个人。前不久,汪厚荣还受邀到金川区武装部为40余名春季预定新兵进行了役前教育。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夕,金昌市领导走访慰问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和党内功勋荣誉表彰获得者,来到汪厚荣家,为汪厚荣佩戴“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向他致以节日问候和崇高敬意, 汪厚荣激动地说:“作为一名老兵、老党员,看着祖国发展得越来越好,家乡建设得越来越好,我感到特别自豪,以前吃再多的苦都是值得的!”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