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简介
木简一枚(出土编号:ⅤT1412③:100),1990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长23、宽1.4、厚0.3厘米。木简完整,字迹清晰。此简文作“甘露三年十月辛亥丞相属王彭护乌孙公主及将军贵人从者道上传车马为驾二封轺传□请部御史大夫万年下谓成以次为驾当舍传舍如律令”,其中“甘露”为汉宣帝刘询的年号,“甘露三年”即为公元前51年。据《汉书》之《西域传》载:“公主与乌孙男女三人俱来至都门。是岁,甘露三年也。”可知简文中的“乌孙公主”,是指汉武帝时期和亲乌孙的解忧公主。该简文为研究西汉时期的战略政策、汉朝与乌孙的关系以及悬泉置的传舍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现藏甘肃简牍博物馆。
这是公元前51年10月30日,御史大夫陈万年下发的一封文件。丞相属王彭护送乌孙公主、将军、贵人、从者等,从长安以西第一站起,沿途都要提供食宿和车辆的接待。简文标点作“甘露三年十月辛亥,丞相属王彭,护乌孙公主及将军、贵人、从者,道上传车马为驾二封轺传,□请部。御史大夫万年下谓成,以次为驾,当舍传舍,如律令。”此简文记载了悬泉置为跟随解忧公主一同返长安的将军贵人从者等人提供的传马服务,是解忧公主上书回京的实证。
阅“牍”延伸
人们常说,人生最痛苦的三件事莫过于“少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这三件最痛苦的事情,却贯穿于解忧公主的一生。“少年丧父”,家族因谋反被牵连,罪臣之女失去依靠;“中年丧偶”,政治联姻本就充满辛涩,与翁归靡的结合也算是琴瑟和鸣,但是刚平定匈奴还没过几年安稳的日子,恩爱的丈夫不幸去世后,她又失去了最佳的伴侣;“老年丧子”,刚刚平息乌孙内乱,儿子登上王位两三年的时间里,以为一切终于风平浪静,谁曾想却又是年近70的白发人送黑发人,失去了继续待下去的希望。如果说依靠和伴侣或许还会再有,但是希望没有了,人生的意义又何在?
至公元前51年解忧之子元贵靡离世后,儿子星靡继位,解忧公主在乌孙再无牵挂了。思乡之情日益浮上心头,于是在甘露三年,解忧公主“上书言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情词哀切,天子为之动容。在接到汉宣帝批准回乡的消息后,解忧公主特意去祭奠了细君公主,并告诉细君公主“匈奴终于归汉了,我们肩负的使命也完成了,可以一起归故乡了。”随后便和冯嫽一行人向着心心念念的故乡出发了。
图源网络
根据悬泉汉简中护送解忧归京的简文内容可知,跟随解忧公主一同回京的有乌孙将军和乌孙贵人,即史料记载的解忧公主与“乌孙男女三人俱来至京师”。解忧公主一行人回到了阔别半个世纪的长安,宣帝“闵而迎之”。红颜离家皓首归来,青丝变白发,此时的解忧公主已从一个风华正茂的皇室贵女变成垂垂老矣的西域妇女。解忧公主也是唯一一位回长安的和亲公主,让她欣慰的是她的牺牲换来了汉朝乌孙和匈奴边界多年的和平,汉朝的骏威也传遍西域。解忧公主回长安后享公主之尊位,两年后病逝。宣帝下令以公主之仪安葬,享年70岁。直到解忧公主去世十六年后,汉元帝效仿汉武帝的和亲政策才有了我们熟知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图源网络
解忧公主在乌孙不断突破重围,架起汉朝和西域诸国联系的桥梁。解忧的长子元贵靡被拥立为乌孙王储,虽中途有变但最终还是成为了乌孙国的大昆弥;西域小国莎车的国王去世无人即位时,隆重迎接了解忧的次子万年为国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特别看重万年一半的汉家血统;龟兹国王绛宾也在几经努力后,求得解忧的长女弟史为妻,并深以汉家外孙女婿为荣。有学者提出在摹仿内地习俗方面,龟兹、莎车走在前列。龟兹、莎车之所以在这方面走在西域诸国的前面,这是与解优公主及其子女在这两国播下了民族友谊的种子而分不开的。解忧公主凭借自己的能力影响了三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也让汉朝在西域的影响遍地开花。
宣帝五凤年间(前57一前54年),解忧公主还有“侍子”在长安,汉朝曾派卫司马魏和意、副侯任昌送侍子回乌孙。“侍子”的往返,不仅把西域文化传人内地,而且也把先进的汉文化带到了乌孙。据《汉书·陈汤传》记载乌孙冶铁技术落后,“兵刃朴钝,弓弩不利”,后来“颇得汉巧”铁兵器才有了较大改进。考古学家在伊犁河流域发现了大量的两汉时期的乌孙墓葬。昭苏墓其年代相当于西汉,墓上有园丘状的封土,墓室均为土圹竖穴,部分有木椁室,椁室外垒卵石和木炭椁内置棺或抬板。这种墓葬形制与战国、秦汉时期内地的墓葬较为相似。从木椁和墓室的加工痕迹上可以辨别出曾使用过方刃铲、锌、斧、凿、刨、锯等工具,还发现了一些铁钉。由此可见,当时乌孙人已大量使用铁器。昭苏墓出土的陶器亦具有内地的风格,其中有一件红色细泥陶罐是汉代陶罐常见形式。由此可见,西汉时乌孙接受了汉文化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已深入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解忧公主在历史上的作用,正如赵朴初先生在《塞鸿秋》中的颂扬:
漫等闲帝女乌孙嫁,
长留着王子金杯话。
为的是和亲民族安戎马,
为的是交欢琴瑟传文化。
重任付儿家,
雪岭冰川跨。
论功勋岂在萧房下?
解忧公主从公元前101年(武帝太初四年)远嫁乌孙,到公元前51年(宣帝甘露三年)回长安,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使命在乌孙整整生活了五十年。在这五十年里因王位更替先后转嫁三位乌孙王,历经了多次流血于争斗。饱尝了去国离乡的乡愁和塞外草原的风霜,历经了命运的跌宕起伏与宫廷争斗的莫测凶险。为传播中原文化,巩固与发展汉朝与乌孙以及与西域各国的友好联系,遏制匈奴,守护汉朝边疆的安宁做出了卓越贡献。
图源网络
唐人张籍在《送和番公主》中说到“九姓旗幡先引路,一生衣服尽随身。”虽然和亲的公主尊贵无比,送亲队伍气势浩荡,但是携带着一生的衣物却无法回归故乡。两位远嫁乌孙的汉家公主用她们单薄的肩膀抗起西汉的战略重任,为将西域正式纳入西汉版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5年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的故乡江苏省,在昔日的乌孙腹地新疆伊宁市,援建了一座汉家公主纪念馆。两位汉家公主虽然在现实中从未见过面,但彼此精神相连,前仆后继、绵延不绝的传承着促成民族团结的使命。和亲公主都是为民族团结做出贡献的外交家,我们应该铭记他们的功绩和名字——细君与解忧。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