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千年造纸术闯“产业路” 农村小作坊孕育“指尖经济”

  5月的暖风携着春日的余温,悄悄吹进藏在西秦岭北麓的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西高山镇。走进该镇刘河村,54岁的胡凤钰与妻子抢抓晴好天气,让粗糙的枸树皮在经历72道工序“锤炼”后,完成向一张麻纸的华丽蜕变。

西和麻纸制作技艺第五代传人胡凤钰正在晾晒刚“捞”出的麻纸。

  闻名遐迩的西和麻纸制作工艺可追溯至西汉时期,其原汁原味地保留了造纸术的精髓,堪称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

  看着满屋的荣誉证书,胡凤钰激动地表示,今年他家的麻纸销量又提高了,这不仅是他30多年来经验积累的结果,也得益于多年来政府的帮扶。

  “这是个辛苦活,以前俺家里穷,我从20岁跟着父亲学习做麻纸赚钱,当时只能做小尺寸的麻纸,技艺比较粗糙,卖的价格也不好。后来我制作出专造大幅纸张的新型抄纸帘,一张六尺帘纹麻纸能卖到25元。现在,我和妻子两个人平均年收入能有10万元。”胡凤钰滔滔不绝地分享着自己造麻纸的经历。

  一人带头富,全村都受益。2018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胡凤钰成立了西和县胡氏麻纸专业合作社。

  “成立合作社后,有活大家一起干,互帮互助,不仅扩大了手工麻纸的品牌效应,同时带动村内30多人在合作社务工,大家的日子都越过越好了。”说起这些,胡凤钰面露自豪。

经过独立探索,胡凤钰制作出专造大幅纸张的新型抄纸帘。

  在几公里外的朱河村,今年已79岁高龄的刘智慧老人,从13岁开始就跟着父亲从事麻纸制作。1980年,为弘扬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刘智慧老人办起了手工制纸作坊,2018又与儿子刘耀清联合村上其他四户麻纸制造户,成立了西和县耀清麻纸专业合作社。目前,他制作的麻纸通过电子商务、上门订购等途径广销全国,年创收20余万元。

  西高山镇党委书记李文博介绍,近几年,当地积极响应国家富农强农振兴产业的政策,探索手工麻纸产业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创办合作社、组织培训、村民入股、就近创业、组织线上销售、利用新媒体加大宣传等方式不断扩大手工麻纸生产规模和品牌效应,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力支撑。

  截至目前,刘河、朱河两村已经有37户麻纸制作家庭小作坊,年收入均在10万元左右,还有20户左右由于人员变动时断时续从事麻纸制作,每年获益5万元左右,年总产值240余万元。同时,两个合作社年总产值50余万,合作社和一些大的家庭作坊吸纳本地不能外出的劳动力近100人从事手工麻纸生产,增加收入40余万元。

  “下一步,我们计划依托乡村振兴大好政策,将麻纸特色产业做精做细,由原来的古建筑维修或民间丧事用纸,转向高端市场,为书画所用。”李文博说,利用麻纸传统产业拉动当地群众增收,使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创收,真正做到了把“指尖技艺”转变成“指尖经济”。

  李文博说,西高山镇还鼓励邻近的村庄扩大枸树种植规模,采收枸树皮进行粗加工后出售给麻纸作坊及合作社,为麻纸生产提供原材料,进一步提高全镇农户的产业收入,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们努力奔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一路高歌猛进,“钱”景无限。来源:凤凰网甘肃频道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