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北师范大学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科研平台集群发起,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大家》杂志社承办的“新山海经书写及展现文化工程”在兰州启动,该项目邀请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人类学家、作家等文化学术界人士以实地考察为基础,以先秦典籍《山海经》的艺术表现手法,结合传世文献、考古成果、神话传说等,从地理、生态、物产、人口、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对一座山,一条河(或一个湖)进行立体化书写,打通古今,展现华夏文明发生、发展的光辉历程。单篇散文在20000字以内。2023年元月开始在《大家》首发,其他相关刊物、媒体转发。
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可以领会到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需要进行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攻关,以还原历史图景、理清内在机制,认识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或子文明模式,尤其要在全球视野下认清中华文明的主道路、总模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西北师范大学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科研平台集群为整合多学科学术力量,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以甘肃文化资源和特色文化为重心,开展文化大省建设和“全国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的系统研究,特别发起、实施此项文化工程。
“玉文化与华夏文明高端论坛”是西北师范大学支持玉文化研究和教学的重要举措之一。此前,《丝绸之路》杂志社自2012年开始策划实施15次玉帛文化系列考察活动,已出版考察专著15部,发表学术文章40多篇,摄制完成、播出4集纪录片《玉帛之路》。2022年春季开始,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冯玉雷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公选课《中国玉文化》,目前,《中国玉文化》教材正在积极编著中。2022年5月,冯玉雷玉文化中篇小说《禹王书》入围第八届鲁迅文学奖,长篇玉文化小说《禹王书》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据悉,2023年《大家》第1期将刊发资深考古学家、辽宁省文化厅原副厅长兼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郭大顺研究员和长江学者、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所长郑炳林教授的文化散文。
郭大顺,1938年生,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人。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研究生毕业,导师苏秉琦。先后任职于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文化厅,从事北方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考古研究。发现并主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发掘报告编写和前期保护规划。著有《追寻五帝》、《龙出辽河源》《红山文化》《东北文化与幽燕文明》《汇聚与传递-郭大顺考古文集》等。
郑炳林,兰州大学萃英学者一级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第八届中国史学科评议组成员,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2年),全国百篇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谈及“新山海经书写及展现文化工程”,郭大顺研究员说,这些年考古大众化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考古资料越来越丰富,而且有些出人意料的发现,这些成果的取得都和当时社会各界各学科的推动和密切合作有很大的关系。2021年考古学迎来了现代考古百年也迎来了新的任务,由考古向历史的升华方面需要有社会参与,需要各学科合作。希望这个文化工程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传递给大众,传递给世界。
郑炳林教授说,讲好中国故事,依靠多样互动的传播手段面向国际舞台讲述中国故事,讲好敦煌文化,需要“以讲代说”,使海外受众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新山海经书写及展现文化工程”正逢其时,我们相信在深度发掘、弘扬、传承华夏文明和讲述中国文化故事方面会取得较大突破。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