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甘肃省文联系统热议党的二十大报告

  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上所作的报告,在全省文艺界引起强烈反响。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表示,党的二十大是凝心聚力、万众期待、振奋精神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报告对未来的擘画,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甘肃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登渤表示,“听了报告,倍受鼓舞。报告对成就的总结,让人激动,让人振奋,特别是对文化事业发展提出的目标任务,让我们文艺工作者明确了奋斗的目标,前进的方向。今后甘肃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将以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为起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与时代同频共振,用一腔真情讲好甘肃故事,塑造甘肃形象,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铸造甘肃文化的新辉煌。”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再次抵达重要历史性时点。甘肃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正茂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和文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与时俱进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将我们党对文艺工作的认识和实践提升至新的高度。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好二十大报告,深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以更强烈的责任感、更开阔的视野、更有力的举措,把握好建设文化强国战略、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等历史机遇,全力推动甘肃文艺高质量发展,开拓甘肃文化新格局。

  继往开来、奋勇前进、不忘初心、再创伟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甘肃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马青山说,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主题特别鲜明,内容特别全面,新意特别突出。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实际行动书写甘肃文艺新篇章。

  我们的文化自信有“根”,这个“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积淀。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甘肃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秘书长张有为表示,“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形成‘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之势。”

  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文艺的历史方位,要自觉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中国书协理事、甘肃省书协主席安文丽表示,“习总书记在报告中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论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描绘了宏伟蓝图,同时也赋予了文艺工作者更加神圣的职责和使命。”“省书协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牢记‘三个务必’,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立场,把学习大会精神转化为推动全省书法文化事业发展的工作举措,创作精品力作,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更加自觉地追求德艺双馨,加快书法强省建设步伐,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力量。”中国书协理事、省书协常务副主席陈新长,中国书协理事、省书协副主席尚墨、何胜江认为。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字字千钧,催人奋进。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读者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马永强表示,“作为文艺评论工作者,我们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砥砺奋进、开拓创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努力创作更多有品质有温度的文艺精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李利芳表示,“作为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我一定会更加谦虚谨慎,潜心治学,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为构建中国特色儿童文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出自己的成绩。”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杨光祖强调,“要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打破文化屏障,跨越语言和国界,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华文化的话语权。”

  时代赋予新的使命,要立足丝路、敦煌、黄河、长城、长征、多民族等丰厚文化资源,进一步挖掘延伸甘肃独特丰厚的文化品牌价值。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马刚表示,要“深扎”到华夏文明的根脉中,深入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传统源头上,以“一带一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敦煌文化高地”建设为契机,构建传统文化“探源”“守根”“塑形”的发展布局。在美术与科技,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未来共融方面,以开放的意识拓展思路,形成有思考、有特色、有延伸、有创新的格局,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大众。对应甘肃形象与文化产业协同共创,服务甘肃区域经济与文化发展,形成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甘肃美术新生态。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