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是丝路重镇、甘肃文化名城,也是叶舟的故乡、《凉州十八拍》的发生地。
4月16日至18日,“十八少年”追随书中那群热血滚烫的凉州少年,实地考察了乌鞘岭、八步沙林场、天梯山石窟、瑞安堡、白塔寺、雷台汉墓、武威文庙等自然人文景观和文化地标,看到文本之外的凉州。
“十八少年”中许多人是第一次来凉州、甘肃,甚至西北。这次亲历目证,他们的凉州印象是什么样的呢?
蒋应红:凉州之行是一次接通历史的精神之旅
上海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生、本次活动学术主持 蒋应红
“十八少年下凉州·与叶舟同行”这次活动不仅是一场文学寻根之旅,也是一场文学体验之旅,来自五湖四海的十八位博士这几天看雪山、边关、大漠,真切体验到河西首郡凉州的沧桑和荣光,我相信这将对每一位同学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看到少年博士们在瑞安堡穿梭,恍惚间我突然感觉到河西走廊上的那些曾经的少年,像哥舒翰、霍去病、张骞、唐玄奘,也翩翩而来。少年在凉州相逢,在文学中相逢,我想这也是接通历史的精神之旅。正如叶舟老师在本次活动中路上说的,“凉州之行让我们见天、见地、见中国、见自己。”
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生 陈思宇
这几天走过的地方,看过的每一处风景,从乌鞘岭到瑞安堡,从红崖山水库再到雷台汉墓,它们不光是人文风景,或者自然风光,我更愿意将它们看成是一个又一个“平行时空”,看成我和书中少年对话的场域和空间,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之前从未有过的文学体验。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沙漠,更是我第一次看到瑞安堡,某种程度上瑞安堡不仅仅是主人公们生活的地方,更不仅仅只是一座宅院,而是凉州文化的见证者。短短几天时间,我感受到了在精彩的文本之外,还有浩瀚沙漠,还有雪满群山,有大风浩荡,还有千千万万跟书中主人公们一样年轻的十八少年们。
张智谦:凉州奋斗史本身就是精彩的中国故事
武汉大学文学博士生 张智谦
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想正是因为得益于凉州这方雄浑壮阔的水土,才孕育了凉州人的豪迈正直的性格与品性。其实在游览凉州的这些天,我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惊叹凉州这片大地壮美的景观。但相较于海拔3000多米的乌鞘岭与常年覆盖冰雪的雪山,更令我内心触动的是八步沙林场和红崖山水库。“六老汉”的所为其实展现的是一种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中国式大无畏精神,而处于两大沙漠之中的红崖山水库,我认为体现的则是人类无上的智慧与强大的力量。凉州人民千百年来无畏困难、艰苦奋斗、改变家园,这使得凉州本身就成为了一则精彩绝伦的中国故事,而他们内在所蕴藉的其实是顽强不屈的中国精神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经验,所以才令我如此动容,所以这次凉州行真的使我受益匪浅。
张云鹤:凉州能激发人的崇高精神和英雄主义
中山大学文学博士生 张云鹤
其实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河西走廊,来到凉州。昨天在沙漠雕塑公园的时候我仿佛能够看到曾经的一支商队、一个马帮从面前经过的身影。
这一次凉州之行,我能够切身感受到在这样一种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中确实是可以激发人的崇高精神和英雄主义的。我很大的感受是在这样一片地域之上,人不仅是与自然共生,更是一种搏斗的状态。所以《凉州十八拍》中写到热血少年走上革命之路,通过实地的地理考察,我更确信这一点。同时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刻,尤其是在看到铜奔马的时候,感觉到过去马帮他们的热血、忠义、团结、视死如归,这样一种精神也一直映照到今天的现实生活中。
李思莹:凉州大地的“儿子娃娃”与环境分不开
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生 李思莹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河西走廊,第一次是从青海去敦煌,没有从兰州这边进入。
这次从兰州这边进入到凉州,我的感触会更聚焦于一些平凡世界的小人物。特别是下凉州一路以来看到祁连雪山,就想到书中所谈到的萨班法师从天边截取了一片云霞在雪山搭了一个像哈达一样的绸带的情节。在真实的凉州,那个景色真正映入眼帘的时候是非常震撼的,我的内心充满圣洁之感。
当然从雪山下来之后我们又走了沙漠,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六老汉”治沙的事迹,让我感佩不已。所以我想叶老师书中谈到的一群少年为什么他们如此热血奔腾,如此想要拼尽自己的全力去报效自己的家乡,报效自己的父母,像是一批“儿子娃娃”这样的角色,我想是跟这个环境分不开的。
谭复:凉州之旅不是一次旅游,而是一次行读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生 谭复
这次旅程对我来讲意义非凡,是一种不一样的旅途,不是一次旅游,不是一次观赏,而是一次行读。
我们在踏上这片旅程之前都已经对这本书有了阅读,我们带着好奇心,带着问题,带着对于这片土地的热情来到这里,所有这些行走的过程,看过的美景,吃过的美食,在我看来都是为重读《凉州十八拍》提供了一次契机,也是让我们重新去反观书中所表达的慷慨豪情、忠义精神。自觉承担肩负起天下兴亡的责任,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少年精神,也是我们今天相聚在这里的原因所在。
赵泽楠:行走凉州是文学与现实互相照亮的过程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生 赵泽楠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西北,当我真正地行走在河西大地,踏足在雪山、戈壁、沙漠、草地,看了瑞安堡,看了天梯山石窟,来到文庙,我才真正理解到叶舟老师小说当中的雄浑、厚重、壮美的美学风格是何以形成的。这一趟旅程让我感觉到,这是一个文学与现实互相照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带领我们一起走进了凉州,同时也呼唤着更多人到这片热土,感受其中的魅力。
李玉新:来凉州之后最大的感觉是震撼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生 李玉新
来到甘肃,来到凉州之后最大的感觉是震撼。一方面是自然景观的震撼,因为这里有一种特别苍凉的美感;另一方面是历史遗迹的震撼,因为看到白塔寺,看到铜奔马,这里面都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大家都知道海子的《九月》这首诗,我最初读的时候,看到写的草原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为内蒙古草原,我当时很困惑,它是怎么生长出来诗中那种特别苍凉的美感的?来到甘肃之后,看到这里的草原,看到路边饮水的马匹,看到祁连山的雪顶,看到群山的褶皱,我才明白海子写的其实是甘肃,写的是甘肃的草原,我才明白那种情愫、感觉是从哪里来的。
林孜:凉州让人充满敬畏又流连忘返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生 林孜
这次文学寻根之旅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凉州大地上的人文地理风物,还有它们所蕴含的非常雄浑而苍凉的美学景象,以及背后的精神气概。一路上,我们看到了非常圣洁磅礴的雪山、苍茫无尽的戈壁、蕴含着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佛像,无论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真的让人充满敬畏,又流连忘返。
李浩:不到古凉州不知人心之坚毅刚勇
中山大学文学博士生 李浩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武威,也是小说中说到的凉州。我对凉州最早的印象是来自《三国演义》,神威将军马超在沙场叱咤风云,将曹操杀得割须弃袍,也是被封为蜀国的五虎上将,马超正是出自我们现在所在的武威,据说凉州区的文化馆所在地就是马氏的府邸。
这几天真正行走在凉州大地,看雪山、走沙漠、见大佛、观林场,也听叶老师献唱的“花儿”,一路上看田野和村庄,最深的感受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不到大西北不知天地之宽广壮阔,不到古凉州不知人心之坚毅刚勇,苍茫、雄伟、壮阔、粗砺、坚硬的自然环境,孕育出的是坚毅、刚劲、隐忍、豪迈的人文气质。
刘昀赫:今天我们在精神上太需要河西走廊和凉州了
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生 刘昀赫
当我走在凉州大地的时候,脑海里开始回想起叶舟老师书中的一段话,这段话在我初读的时候有些费解,来到这里后豁然开朗了。这段话是这样说的:“身处绝境之中,一定不能退却,即便是一碗苦胆水,也要硬着头皮喝下去,也势必要拔脚上路,开出一条自己的大道,走出毳帐穹庐,走出荒垠绝漠,最终才能知道山河如昔,边地生春。”
张骞最终克服了万难,完成了出使西域的壮举,鸠摩罗什也在这里守得云开。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我们都需要张骞西行的勇气,也需要鸠摩罗什静守凉州的坚毅。我想在今天,人们在精神上太需要河西走廊和凉州了,这里生活的人们所展现出的直面困难、闯出困境、抵御困厄的韧劲,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徐家贵:置身凉州,平视凉州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生 徐家贵
这次凉州之旅,我不断在小说和现实之间穿梭,从小说到现实,再从现实回到小说。其实当我下凉州之前它是一个他者,我以自己的经验去想象凉州,建构凉州。但是当我下了凉州之后,我不再去俯瞰凉州,我置身于凉州之中,我和凉州是平视的。
我们单看小说的时候,想象中的凉州是有局限的,但是当我们踏上凉州这片土地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想象变得真实、丰满、有血肉了,这是我非常大的感受和收获。
罗文婷:在凉州感受到不同于江南的雄劲壮阔
厦门大学文学博士生 罗文婷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甘肃,来到武威,这种苍茫大地和广袤无垠的戈壁滩,使我体会到了和我自己从小居住的江南水镇截然不同的雄劲与壮阔。跟随队伍一路走来,见了祁连山、八步沙林场、红崖山水库,也寻访了小说中承平堡的原型瑞安堡,以及令人心生敬畏的天梯山石窟,还有雷台的非遗表演,武威博物馆,其间既有丰富各异的地貌形态,又有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当我真正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用手握住流沙的时候,才能真正去理解、去感受,为什么古凉州能让那么多英雄义士、文人墨客心驰神往。
郭良干: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座凉州城
厦门大学文学硕士生 郭良干
那天在飞机上往下看甘肃,看到大片大片广袤无垠的棕红色土地,其实我当即就意识到来到了一个与我平时所居住、所生活的环境截然不同的场域,也将我从平凡的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拉出来。事实确实如此,跟随老师同学们的脚步来到乌鞘岭,来到八步沙林场,以及天梯山石窟,当我把手放在红崖山水库水面的时候,当我蹲下身去抚摸腾格里沙漠炙热的沙砾的时候,通过这样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我被凉州接纳了。某种程度上,我们每个人,特别是这些都市里长大的每个人都需要凉州的启发,每个人的心中都应该有一座凉州城。
孙秋月:在凉州对“少年精神”有了充分理解
武汉大学文学博士生 孙秋月
我是青岛人,读书是在武汉,这是第一次有幸来到大西北。
用叶舟老师在书中的话来说,凉州话里笔墨和生活是同音的。笔墨中的凉州大多数人从小都接触过,我们从小都能背诵《凉州词》,但生活中的凉州到底是什么样?我之前确实没有具体的印象。
这次来凉州,可以说是从兰州到武威的游学之路,让我对小说中所写的少年精神有了更加充分的理解。从兰州一路过来,看到戈壁,看到沙漠,发现和江南水乡的一步一景完全是不同的自然环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很难不产生疏朗之气,这些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虽然是短暂的数天之行,需要我回去慢慢消化、学习。
高翔:看到凉州更多动人的细节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生 高翔
在兰州的第一天,吃到那个软儿梨的时候,是一个黑色的果皮包裹的,下面是铺了一些碎冰,我一看以为是东北冻梨,但当我剥开黑色的果皮,尝到里面的果肉,品尝到里面的汁水后,我发现跟我们东北的冻梨完全不是一回事。
吃软儿梨的过程,与我这一次甘肃之行的过程是非常相似的。我在来甘肃之前会有很多的想象和刻板印象,就像一个非常厚重的果皮或壳一样嵌套在真实的武威、真实的甘肃、真实的西部之上。这次旅行在我看来是一次剥开果皮、打破外壳的过程,去看到更多的动人细节。
我经常能回忆起来,在乌鞘岭、瑞安堡的时候,叶舟老师为我们说地理、谈历史、讲文化的情形,每次想到这样的瞬间都会觉得非常感动。
张天宇:凉州人的勤劳智慧让人深受震撼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生 张天宇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凉州。叶老师在这本书中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是说凉州境内没有时间,凉州人有的只是光阴。在踏上凉州这片土地之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天梯山石窟的建成靠一锤一凿,武威文庙里的古树非一日长成,而八步沙的治理也来自“六老汉”三代人共同的努力和守护……这是一片神秘且历史悠久的土地。来到凉州这片土地之后,我亲历了凉州绝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貌,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也让我深受震撼。
王思远:在凉州想到“致广大而尽精微”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生 王思远
虽然我老家在内蒙古,但深入到河西走廊是第一次,也是第一次感受到和家乡相似又不同的自然风光。像凉州这样的地方,只要经常阅读中国传统诗词,其实对它就不会陌生,它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早已是中国文脉重要的一部分。
在这几天的行程当中,想起了一句古话叫“致广大而尽精微”。甘肃的风光一个最典型的特点是大,也就是辽阔。我们看过了雪山,看过了水库,看过了沙漠。但是除了大之外还有另一个感受,它也非常的精细,尤其是在瑞安堡里面,细化到门闩要怎么上锁,墙壁上的每一个洞用来做什么,什么时间要在什么地方生火,都有具体的历史细节,所以当我在触摸着瑞安堡被风化过的墙壁的时候,我感觉上面写满了历史的细节。
蒋成浩:凉州大地呈现的生命韧劲让人尊敬
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生 蒋成浩
河西走廊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数壮美景色在这里呈现,无数民族史诗在这里演绎,无数文明创造在这里融合,堪称中国最伟大的一条走廊。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西北,经过三天密集的旅程,我感受到了河西走廊文化的厚重。在天梯山石窟我惊异于古人的智慧,他们在群山万壑之中开凿佛像,制作了技惊天人的文化杰作。这样的惊异、震撼,在红崖山水库、瑞安堡、八步沙林场、雷台汉墓同样出现。
让我感动的还有在大巴车上看到的乡野景观所呈现出凉州的日常生活。在凉州大地上生活的百姓,他们在自然的先天制约中努力着、拼搏着、奋进着,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其中呈现出的生命韧劲和各种可能性,都让人尊敬。 来源 :奔流新闻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