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刘庆元,男,字仲白,笔名刘丞弘屹,号漱玉斋主。1962 年 8 月生于甘肃陇南,1982 年毕业于天水师范学院美术系。现为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甘肃国画院副院长。
刘庆元主攻中国画人物、山水 , 造形能力较强 , 水墨运用大胆泼辣。曾在《中国农村杂志》《甘肃日报》《甘肃工人报》《甘肃教育》《兰州青年报》等国家级和省级报刊发表美术作品。1984 年举办陇南六青年画展;1989 年在兰州工人文化宫举办个人画展;2014 年 4 月参加了在山东威海市举办的甘肃国画院名家书画展;2014 年 9 月作品入选兰州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5 周年 " 黄河之都·金城兰州美 " 美术作品展,并获二等奖;2014 年 10 月作品入选第三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暨第七届甘肃省文博会 " 水墨敦煌·金色丝路 " 甘肃省中国画学会学术邀请展;2015 年作品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6 周年金色丝路·黄河古都兰州市美术作品展;2016 年 2 月参加甘肃当代山水画十家作品展,作品在东莞岭南美术馆展出;2022 年 6 月在甘肃画院(甘肃美术馆)举办 " 翰墨颂党恩 丹心系兴农 " 国画作品公益展。出版有《写意山水》《金色丝路》甘肃当代山水画十家画册、《刘庆元国画作品》等。
丹青写苍润 翰墨寄清音
——读刘庆元的山水画
刘庆元自幼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家庭的熏陶,酷爱书画艺术。1982 年毕业于天水师范学院美术系,参加工作后被分配到文化部门工作。他在工作之余痴心于墨海深情,笔耕不辍,徜徉在绘画艺术中。在文化馆任职三年,因工作需要他被调往一家省属大企业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从事新闻工作三年后他又进入省直机关开始了全新的行政工作。在这期间,因工作繁忙,刘庆元曾一度忍痛割舍了自已的绘画事业,在日不暇给的那段时光,他只能在内心深处默默守护着热爱的艺术事业。
2010 年从基层调回省直机关后,刘庆元在完成本职工作后,在艺术道路上开启了大胆的求索,他向古人学习,也向生活学习。在融会贯通与取长补短的过程中,他不断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在 " 能感之,能书之 " 的精神启悟下探索开启笔墨语言的新维度,在创造中完成作品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着自己。
刘庆元的山水画具有成熟的艺术表现形式、独到的笔墨语言,特别是在继承传统与现代创新实践上显现出不同寻常的艺术潜质及良好的艺术感染力,让人印象深刻。
近读刘庆元画作,则情不自禁地为他的笔墨精妙和苍润之美而感叹。无论是画中表现的烟雨迷蒙的《白云绿树最分明》的陇山陇水,还是《秋日凝翠岭》的白龙江、嘉陵江和西部大漠祥光尽染,亦或是云雾缭绕的《深山藏古寺》,其近岸阔水,寒林秋山,石影层崖,云岭村舍,无不气韵苍茫,意象深远,无不在墨中有笔、笔中有墨、大密大疏、淡中取厚,表现着空灵、飘逸与寥廓的山水境界,呈现出一种灵气往来之感。
细察之,刘庆元水墨写意山水的艺术表现有如下突出特点:
其一是他的山水画感性色彩极强,随机偶发式的作画方法。在他的山水画中,山川、溪水、云烟、屋舍等都是心灵符号,他把这些符号通过组合连接形成画面空间层次,创作过程中因气布势,既来自于山川的真实感受,又浸染着画家浓郁的个人意绪,并由此求新求变,即指画面整体的结构、造型、空间、视角、色调、氛围、意境上显现出的个性区别,强调的是视觉感官上的节奏、韵律、张力和错觉。画家关注的焦点在于构织怎样的抽象组合,却又不完全剥离自然特征,而独具自立的面貌。
其二是他的用笔已极松动自然,有枯藤坠石之妙,提按勾勒,皴擦点染,率性之至,笔与象、意与境、心与画,进入无碍境界,所谓 " 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种笔法表现上的自由王国状态,是画家多年纯功历练的结果。他学古,又不同于古,既不盲目地追摹古人,也不盲目地追赶时尚潮流,迎合浮华浅薄的趣味,而是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稳健前行,强化了笔法的转换、起止、映带、方圆、刚柔,因而形成了鲜明的个性语言。它弱化了描绘性,强化了表现性,使绘画向 " 内在需要 " 走去,向心灵表现趋近。其代价是遗貌而不易形似,其收获是心性抒发的自由与取得山水之神似,令心物不二,使山水的自然之性与吾人之心高度合一。" 重则滞 "" 轻则飘 ",只有 " 松 " 而 " 沉 "," 重 " 而 " 轻 ",才能虚灵圆活,把山水画从技法层面提升为纯粹的形式美感。
其三是刘庆元的笔墨升华为自由的境界。这种境界,是谓自然。一笔一墨都是一片心灵风景;试观当下流行画风,皆是分明净洁之美,而刘庆元却一反常态,不以修洁为工,不以雕饰为能,则以自然无饰的画风、干湿苍润的笔墨世界,将观者引带进一个特殊的审美天地,在虚实相生中,水墨的淋漓氤氲与干笔焦墨的互动互融、重叠积染,以及点线的骨力勾勒,呈现出苍茫之境与浑然之美,并产生出玄思无尽、心境无边之感。它虽是人间习见之画,是世人常见之景,但经他之手却尽显其幽奥深沉,奇崛静谧,美在混沌不失清雅,妙在漫漶不失分明。
其四是刘庆元于龚贤之古穆、石涛之健峭、宾虹之苍润,体会殊深,其画有如浪沙溪石,随转随注,出乎天然,得其内美,尚神尚韵,尚气尚势,尚意尚趣,变化无方,或以淡出,或以黑胜,或以线显,或以点优,或以水铺,或以空灵主,或以浓茂处,不可捉摸。因他深通画理,所以他的无法从有法来。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的无法而法不是符号化的玄虚,而是真实感受的畅达。特别是他曾长时期在基层工作生活,他对农村和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亲密无间的感受,无论从内心思想的认知还是身处其境的现实,在 " 能感之,能写之 " 的精神启悟下努力去唤醒中国画形式、美感的深层次 " 记忆 "。于是,他用独自的感受创造了个性的画风。
刘庆元早年喜欢画人物,而后又专注于山水画的探索。作为一名行政工作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潜心遵循艺术本质与艺术规律的道路上,兢兢业业、如履薄冰般地前行着,辛勤地耕耘着,自然也带来了愉悦的收获。近些年来在热衷山水画的同时,刘庆元也画一些人物和花鸟,他对绘画的追寻其实也是对生活的探索,一切美好都在笔端,通过自已手中的工具提炼出打动观众的作品。他深知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他以现代人的自觉意识,走出了传统局限,理性地走向了现代审美,走向了艺术自觉的时代。他的作品总体的审美风格,是充满力度的率性张扬,直接呼唤的是生命的感性表达。因而他的形式、笔墨与最终完成的作品自由、伸展、开放,也富有生命的跃动。就形式而言,他的作品可以概括为 " 雅俗共赏 ",也就是进入了 " 艺术本体—美 " 的探寻。
刘庆元的艺术道路,不管是山水、人物还是花鸟,恰入趟过溪流浅水之后,跳入深潭进行畅游。若是庸才废质,绝难成就之大气。
刘庆元在自已选定的艺术道路上一路长行,步履也愈见坚实。就此有望刘庆元日后尚须加倍勤勉、继续奔突,也祝愿他,也相信他日后定能再接再厉,攀登新的艺术高峰。
甘肃省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 王骁勇
2022 年 5 月 18 月于兰州
(草原小花 98×50)
(春到祁连 68×78)
(家乡的春光 78× 68)
(祁连牧歌 68×78)
(祁连牧马 136×68)
(桑科草原的夏天 69×68)
(山里人家 78×68)
(山乡春雨后 78×68)
(遥望扎尕那 136×68)
(遥望扎尕那 136×68)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