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要拿下‘绿马’”
“等了20多天终于到了”……
去年夏天,
甘肃省博物馆的文创产品——
铜奔马毛绒玩具
凭借“丑萌”的造型火出了圈!
其实,铜奔马文创还有很多
初代网红绿马头套
铜奔马咖啡
铜奔马元素的书签
工艺摆件
铜奔马元素的折扇
铜奔马元素的饰品
铜奔马
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铜奔马,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20世纪60年代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1983年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造型奇特,矫健优美,如在空中飞驰,一足超掠飞鸟,表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匠师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铸造工艺。
整活文物,甘博的小伙伴可是认真的
一起来看看
美出天际的“蓝莲仙子”
2015年甘博第一件文创产品
多功能悬浮贴“蓝莲仙子”落地
典型的东方面孔、柔美惊艳的颜值
身穿西式蓬蓬裙款仙气十足
小物件软萌清新
蓝得晶莹剔透
当仁不让成为甘博
最具“美人”气质的文创产品
她脱胎于甘肃省博物馆馆藏国宝级文物
——元代玻璃莲花托盏
元代玻璃莲花托盏
元代玻璃器皿出土比较少,玻璃莲花托盏宛如蓝色夜幕下一朵盛开的睡莲,制作精巧,完整成套,造型华美,色彩艳丽而高贵,是迄今出土较完整的一套元代玻璃托盏,为元代玻璃器皿中的稀世珍品。
丑萌丑萌的“牛哞王”
它的创意源于甘肃省博物馆珍品文物
青铜牦牛像
青铜牦牛像出土于
甘肃武威天祝藏族自治县
那里是全世界罕有的白牦牛产地
牦牛的触角上还有五色的经幡
这样丑萌的“牛哞王”你爱了吗
青铜牦牛像
元代,一级文物。1972年出土于天祝藏族自治县哈溪镇友爱村。长118厘米,高77厘米,腹径30厘米,角长40厘米,重75公斤。牦牛呈伫立姿态,头部微向前,嘴巴半张,似“哞哞”吼叫,脊背高高隆起,牛角大幅度弯曲,牦牛裙毛、颈毛进行了大胆取舍,尾毛像一支吸足了墨水的毛笔头,创作构思新颖、别致,生动逼真地再现了牦牛健壮的生理结构特征。牦牛尾纹与牛头面部、眼部及鼻部装饰纹线形成了呼应关系,使整体塑像显得更加和谐统一,打破了因体积硕大、动作单一而造成的笨重、呆板的感觉,从而使牦牛粗犷、雄浑的形象栩栩如生。
“驿使图”壁画砖系列文创
嘚嘚嘚,一阵急促的马蹄声
由远及近,划破长空
来者精神抖擞
跃马疾驰在悠悠丝路古道
连绵的祁连山脉、广袤的戈壁大漠
被远远地甩在身后
胯下红鬃烈马四蹄腾空
如一团火红的烈焰,风驰电掣绝尘而去
这就是驿使图壁画砖
向世人展示的历史画面
如今,他穿越千年的尘埃和你相遇了
“驿使图”壁画砖
魏晋,一级文物。嘉峪关市魏晋5号墓出土。长35厘米,宽17厘米。墓砖呈长方形,画面绘一信使,头戴黑帻,着皂缘领袖中衣,左手持棨传文书,跃马疾驰,驿马四蹄腾空,马身施以朱红色圆点,奔驰在道路上。棨传为通过关卡、驿站时的信物。驿使图生动地再现了当时西北地区驿使驰送文书的情景,是我国古代邮驿使珍贵的形象资料。
旋涡纹尖底彩陶瓶雪糕
见过圆底的彩陶盆
见过尖底的吗?
不要怀疑眼睛
还有我们的“旋涡纹尖底彩陶瓶”!
同款文物雪糕造型独特美观
将飞动流畅、柔美多姿的弧线还原
让国宝在雪糕上也具有高审美艺术体现
搭配浓郁醇厚的巧克力口味
让文物也变得“有滋味”
旋涡纹尖底彩陶瓶
1971年出土的它,是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中罕见的器物。文物瓶颈部饰有黑彩绘水波旋涡纹,延展出复杂而有规律的弧线,相互连接。黑色的彩绘与浅褐色的留白经过精心设计,构成互文对仗的阴阳纹,体现出水波的动感和生命力,将线条的韵律感和美感发挥到了极致,被列为典型的国之瑰宝。
甘肃彩陶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
延续了8000多年
形成了一部完整的彩陶发展史
彩陶流畅、多变的精美纹路
独有的古朴色彩
一直以来都是人们争相研究的对象
真丝丝巾
彩陶娃娃
彩陶文件夹
甘肃历史厚重多彩
庞大的文物家族
深情讲述着甘肃故事
永续着千年文脉
精彩纷呈的文创产品
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
让我们体会到“国宝不止一面”
今天是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
让我们走进博物馆、走近文物
走近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来源 :甘肃发布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