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
气势雄伟
一步一景皆如梦
历代文豪来到这里
都难免赋诗一首
今天
带大家看看古代文豪的朋友圈
看看他们的朋友圈会发啥呢
林则徐,字少穆,清侯官(今福建闽侯)人。嘉庆进士,曾任两广总督。道光年间因禁烟被谪贬伊犁,路经嘉峪关。
戴弁,字士章,明代江西浮梁(今江西景德镇市北新平)人。累官广西参政,平定黄萧养有功,升左布政。曾任凉庄道按察来河西巡视。
《肃州志·景致》,“嘉峪晴烟:嘉峪在酒泉西七十里,即古之玉石山。以其常出玉,故名之。“烟笼”,云烟笼罩。“影拂”,形容远山在晴岚中隐约浮现。“暖气”四句,写晴、雪、雨、风四季景色。“远岫”,远山。“最是”两句,是说嘉峪关在夕照中最美。
王镇,明上元(今南京市)人。成化年间曾任右都督,后任肃州嘉峪关承信校尉。
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兵备副使李瑞澄监修东、西二关楼和关内建筑,将关城内的玄帝庙移建于东瓮城外,改称“关帝庙”,次年二月望日(十五日),肃州嘉峪关承信校尉王镇立碣,并撰书。这首七律刻于碣左侧。
徐养量,城阳(在今山东鄄城县境)人,明神宗万历四十年以巡按御史奉敕巡阅至肃州。这首五言古诗见于嘉峪关城楼所存石碑,其末落款:“万历壬子六月朔,御史楚城阳徐养量书。”是作者视察嘉峪关时所作。当时,嘉峪关建成已有二百四十年。作者在歌颂明王朝的这一壮举时,提出了罢武修文的政治主张。
沈青崖,字艮思,号愚舟。清代浙江嘉兴(今浙江嘉兴)人,原籍顺天。曾修《陕西通志》,以史地学者名。
嘉峪关内城西门为柔远门,清代设有驿亭。“柔远”,意对边远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而不诉诸武力。
杨昌浚,字石泉,清朝湖南湘阴人,与左宗棠为布衣交。咸丰年间随左宗棠镇压太平军,升浙江巡抚,坐事去官。光绪年间,被起用,官至陕甘总督。著有《平浙纪略》《平定关陇纪略》。
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拓修了甘新驿运大道,自泾川至玉门沿途栽种杨、柳、沙枣树,名曰“道柳”。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杨昌浚应左宗棠之邀来肃州帮办军需,他看到千里河西杨柳夹道,所到之处绿树成阴,因赋此七绝,歌颂左宗棠开发边疆之功绩。
于右任,陕西三原人,号髯翁,晚年称太平老人,清末文举,著名爱国诗人、学者、书法家。存有《于右任诗文集》。
嘉峪关是万里长城西端的起点,也是明、清时期丝绸之路的门户和重要站点之一。1941年10月中旬,作者东归途中曾冒雪登临嘉峪关,这首诗表现了他热爱祖国边塞的深厚感情。
周达武,清代长沙府(今湖南南宁乡)人,由把总擢游击,随骆秉章入蜀,迁总兵。又授贵州提督,官终陕西提督。
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周达武以军门巡视嘉峪关题此诗并序,肃州太守黄觐虞书写,李祺刻碑,立于次年。本篇由两首七律组成,歌颂嘉峪关宏伟壮观,不愧为天下雄关,表达了对防边亡魂的深切悼念。
方正瑗,字引除,清代江南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举人,官至潼关商道。曾在查郎阿幕府任军需,往返于嘉峪关内外,辗转万里,筹饷十年。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