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兰州火热“出圈”!
图:王永进 摄
兰州,这座被黄河滋养的城市,很多游客抵达的第一站必然是吃碗地道的牛肉面,如果还能听懂什么是“扎牛大”,无疑是入乡随俗最好的证明。
“一清、二白、三绿、四红、五黄”,提到这个,内行人都懂,这不是一碗普通的牛肉面,它值得用一座城市来命名——兰州牛肉面。
问:兰州人,到底哪家牛肉面“正宗”?
答案是:“在兰州人心中,牛肉面不说正宗不正宗,只有好吃或者不好吃”。
兰州千店千面的不同风格,每家面馆都有自己的“独门秘籍”,每家店都有“忠实粉丝”。据店家介绍,面馆为了适应消费者多样需求,开发出多种口味兰州牛肉面,供顾客选择。
天色蒙蒙亮时,兰州市区的千余家牛肉面馆,便开门营业,到早上七八点钟,各个面馆的人越来越多,牛肉面,就是兰州人的闹钟。
图:杨艺锴 摄
究竟是怎样的一碗面,
能够让人们如此喜爱呢?
兰州牛肉面
刻在兰州人心尖尖上的食物
黄河自西向东缓缓穿过整座城市,将两岸的黄土冲刷成多情的沟壑,为这里注入一股豁达的浪漫。盆地的地貌像口大锅,将这座城盛装起来,黄河水犹如不断注入的牛肉汤,慢慢熬制属于这里的气质。就这样,一碗牛肉面融入到日与夜……
图:风味原产地·甘肃
牛肉面是兰州这座城市“舌尖上的灵魂”,是刻在兰州人心尖尖上的食物。老兰州人热衷于一碗“牛头锅”。兰州的清晨是有味道的,牛肉面的香味,从面店开始熬汤的那一瞬间四散弥漫,顺着风散到每一条街道的犄角旮旯,选择在哪个店吃面也不用过于纠结,排队的店大多是面好汤也好。
图:杨艺锴 摄
在兰州,吃“头锅”成为了一些人享受生活的仪式感之一,老饕们在天色尚未透亮前就开始为“寻味”做准备,一般要是能在早晨六点之前到店里,你差不多就可以做面店师傅的第一位顾客了。据说,早上的汤头要更加鲜美清醇,“牛头锅”也就成了牛肉面中的“佼佼者”,食客的心头好。
图片:来自网络
第一口汤下肚,再就一口面条,轻轻把蒜苗子和辣子红油吹远一点,再就一口汤,切一份牛肉片,剥一颗白鸡蛋泡进汤里,“肉蛋双飞”的搭配是开启完美早晨的序幕。一碗面下肚,嘴巴吃得油汪汪的,额头和脊背开始微微冒汗,胃里暖烘烘的,感叹一句:满福!
兰州牛肉面的精髓
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
1915年初春,45岁的回族人马保子,挑着一副担子从黄河北进了兰州城。担子的一头是红泥小火炉上微微滚沸的牛肉汤,另一头是“装着小把子凉面、香菜、蒜苗、萝卜和碗筷的笼屉”。
兰州牛肉面100多年的经营就这样在一个不起眼的春日开始了。当时,马保子担的那碗汤面还不叫牛肉面,而叫“热锅子面”。
3年后,穿街过巷的马保子在东城壕开了兰州第一家牛肉面馆。此后,牛肉面开始“登堂入室”,也确立了“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的标准。也就是《舌尖上的中国》里提到的“汤汁清爽、萝卜白净、辣油红艳、香菜翠绿、面条黄亮”5个特点。
汤清:可以说汤是兰州牛肉面的灵魂,兰州牛肉面熬汤时选肥嫩的牦牛肉或上等黄牛肉,加入牛脊髓和牛腿骨等,按比例配上草果、花椒、干姜、桂皮、茴香等香料,再兑入一定比例的水。这之外,各家熬汤就各凭本事了,从最早的牛羊肝,到土鸡和牛油,乃至加入鸡汤,再配上动辄十几种的香料,整个熬制过程需要四五个小时。
萝卜白:汤里面一定要有萝卜片儿,根据时令选择白萝卜或绿萝卜,煮好后加进牛肉汤里,要看着通透,吃着薄软,否则都不合格。
辣子红:西北人离不开油泼辣子,这也是决定风味最直观的因素。档口往往都放着堪比面盆的辣椒盆,虽然看着强势猛烈,但不要担心,这种辣椒香而不辣,大可放心尝试。
蒜苗香菜绿:牛肉面里的默认选项,往往下手大方,用量大胆,不吃香菜要提前告知。
面黄:兰州牛肉面讲究爽滑透黄,粗细均匀、吃口筋道,光面条就有9种选择,从细到粗、从窄到宽分别为毛细、细、三细、二细、二柱子、荞麦棱、韭叶、薄宽、大宽。别看是同样的汤底,形状不一样,呈现出的风味也截然不同。
兰州牛肉面充满治愈感,它已成为兰州人的精神寄托。
一碗看似简单的牛肉面里,有着兰州人平凡中的豁达与敞亮。
吃面吃的不仅仅是一种口味,渗透进面里的还有深深融进骨子里的情怀,或许这个城市与这碗面本身就是“命中注定”,这个存在超过百年的古老生意,依然在兰州人心中人声鼎沸。 来源 :综合整理于网络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