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诗人陆游曾有诗句云:“玉屑名笺来濯锦,风漪奇石出临洮”;苏东坡在黄庭坚赠送给他洮砚题下铭记曰:“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
为什么古往今来洮砚受到了文人以及朝中权贵的宠爱?为什么洮砚可以一展风流数千年至今?日前开馆的中国洮砚博物馆给出了答案。
中国洮砚博物馆,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旅游集散中心,是集洮砚制作、销售、展览于一体的洮砚文化集市。
博物馆共分为历史文化区、珍藏展示区、大师研发区、精品展示区、销售交流区、传承体验区等六个展区,展出49位省级洮砚工艺美术大师以及国家、省、市、县传承人的精品洮砚千余方。
其中,珍藏展示区展示的巨型砚因其选材、下料、设计、雕刻等工艺极具难度,价值极高,可谓本馆镇馆之宝;大师研发区、精品展示区是洮砚藏品集中展示的核心区域,各区域根据不同的主题设置包括百草砚、56个民族砚、人物砚、龙砚等系列展区,集中展示的洮砚石料选材珍贵、设计理念新颖、主题思想独特、雕刻技艺精湛、艺术价值较高。
入口展示区,是洮砚博物馆的第一个空间,也是整个博物馆的前奏和引子,是拉开洮砚博物馆面纱的序幕,进门左右两侧分别为洮砚简介背景墙与中国洮砚博物馆简介背景墙,让游客进馆就能了解洮砚,认识洮砚。
砚,俗称砚台,是中国书写、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最常见的砚台的制作材料是石材。汉代时砚已流行,到了宋代则已普遍使用。
洮砚贮墨不耗,历寒不冰,涩不留笔,滑不拒墨,与广东的端砚、安徽的歙砚、山西的澄泥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在博物馆左侧,展有卢锁忠大师与非遗传承团队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创作的“天下为公”四方砚台,清楚地展现了“四大名砚”不同特征。
一方洮砚,写尽天下文章,亦是一方水土孕育的结晶。
洮河是它的摇篮,雕刻洮砚的岩石取自甘肃卓尼县喇嘛崖,这里山崖险峻、三面环水、水势急险,取之极难,获之不易。云游的诗人与书法家循着洮河水声逆流而上,只为睹洮砚之风采,浓墨疾书,抒意天地间。
千百年来,在洮河波涛的滋养下,构成了洮砚自然天成的色彩和独特纹理。
绿色是洮砚的代表色,墨绿、碧绿、辉绿、翠绿、淡绿、河灰绿等色相,上品为绿漪石,俗称“鸭头绿”,其次为辉绿色“鹦哥绿”、淡绿色“柳叶青”。还有暗红、淡紫色,统称洮河紫石。
洮砚的纹理清晰逼真,宛若行云流水,犹如微风吹过水面,皱起粼粼波痕,深蕴流水潺缓之柔和;又如大河奔涌,怒浪排空,一泻千里,再现惊涛拍岸之激扬,真是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在博物馆右侧的精品展示区,有一方出产于水泉老坑的“丝路花雨”砚台,这方砚台中天然的纹路好似起伏的沙坡脊线,仔细观赏,仿佛可以听到驼队有韵律的步伐,苍凉而又清脆的铃声,裹挟着久违的唐韵宋风,唤醒沉睡已久的梦幻情怀。
洮砚之所以名贵,一在于石质,二则在于它的雕刻。
洮砚的雕刻技法主要是镂空悬雕、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方式。目前大部分洮砚采用镂空透雕,图案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具有独特风格,尤其砚面透雕,砚底及砚盖采用浮雕和线雕相结合的雕刻作品,更为人们所喜爱。
从砚台的角度来看,洮河砚也有其独特的形制,即大部分砚台采用砚堂带盖的形式(即双砚)。砚盖的制作工艺非常精致、考究,要求合口必须严实无缝,上下左右不松动。砚台带盖,以取同一块石料为贵,底、盖同一石色、石纹尤为难得,称其为原石,也叫子母石。
在中国洮砚博物馆内,展有一方入围山花奖的“天女散花砚”,砚盖上黄色的花蕊巧妙利用了石材上的铜钉雕刻而成,形象自然,十分生动。而主砚砚池为花瓶形,寓意着太平有象。
选石、构思、上稿、粗雕、细雕、抛光、题刻砚铭……游客也可以在中国洮砚博物馆二楼的大师工作室目睹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雕刻一块砚石,既需要根据石材,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大刀阔斧地打造最初的雏形;也需要平心静气,雕琢好每一处细节,于方寸之间,呈现万千丘壑。
石头本是自然之物,与临洮相遇,孕育出独特气质,与工匠邂逅,拥有了思想和灵魂。洮砚的一刀一缕,一笔一画,凝结着山川之精华,工匠之巧思,它诉说与临洮有关的人或物,仿佛又在倾诉这座狄道古城的千年古韵。 来源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