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守望故乡土。
祁连皑雪,冰清玉洁;银装素裹,小城近心。在这个飘雪的季节,遥远山坡上,山丹丹影影绰绰,傲雪待放吧?梦里,是花开的影子,心心念念的思乡之情便愈加浓烈。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甫一提及山丹,很多人总会相联到山丹花。事实上,此山丹花非彼山丹花,花非花,但有花滋生梦想,想家是必然的清洁。
每一朵花都有两个方向:盛开或者凋零,每一个人也有两个方向:故乡或者远方。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找寻,而我们离开故乡后,为了生计各奔东西,唯心中放不下的依然是故乡。到不了的地方是远方,回不去的才是故乡。这是一种乡愁,也是一种情结,守望故土,心有所念。人生的丰盈,就是能在每段路途中获得领悟,而每一次的思念更是一种刻在心底不敢时常翻出来晾晒的感怀。
山丹不小,声名远扬。自古以来,在丝绸之路、河西走廊就是不容忽视重镇。军马场、焉支山、弱水河、峡口城、四坝滩、阴鸷寺、大佛寺、无量阁、王家享堂、靳家祠堂、先堤书院……见证着这座小城的变迁;四坝农场、焦化厂、化工厂、水泥厂、电厂、陶瓷厂、红寺湖、东水泉、平坡的兴盛衰落佐证着时代的发展。远去的只是时代的缩影,留住的是难以泯灭的记忆。故土情深,叶落归根。没有一个不会留存故乡的记忆,哪怕是一碗稠饭。
岁月赋予我们成长的力量,但渐行渐远的故乡,依旧是难以割舍的,因为根在故乡,那片土地赋予我无穷的力量和勇气。日子拉长行进的影子,心灵多了几分宽恕,于是打开了生活的另一种方式,这也许是自己的内心对人生历程的再次检阅。
懵懂时,我们住的是一个大院。在如今被列为文物保护的靳家祠堂南面,我们的菜园子和靳家祠堂毗邻,不过一个在坡上,一个在坡下。门口有一条水渠,流淌着岁月。记忆犹新的是我们基本上是每天都会穿越靳家祠堂,因为我的一个姑姑家在王家什字,还有有同学结伴上学,总言之,那是一条过路。现在早已物是人非,只有我叔叔的房子还是紧依这靳家祠堂,相对于雨后春笋般崛起的高楼,就显得矮小了,但记忆还是很深的。
一轮殷红的太阳坠下地平线,世界悠忽沉寂喑哑。故乡的人,故乡的事,故乡的草木,故乡的河流,还有缓缓走下山坡的羊群……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记忆那么遥远,又那么真切。故乡是美好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可以说岁月静美。长大后,儿时的伙伴和自己一样远离故土,不能重聚。重回故乡,满眼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很难找到儿时的痕迹,重新走在当年故乡上学的小路上,仿佛听见了以往天真无邪的阵阵欢笑声,伤感的离别之情隐隐在心底作痛。故乡的事,像缕缕炊烟在我的记忆力里飘荡,更多的是香甜。
一瞬间,就是一年;一转身,就是一生。一晃离开故乡20多年了,一张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如一枚邮票将我寄往他乡。在兰州大学学习的日子,逢年过节,回到故乡,总是心生愉悦。走上那条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巷道,吃可口的饭菜,聊身边的人和事。日子依旧那样流淌,行走的时间好快!
灵魂真是个奇异的东西,越磨越清明。要极目楚天舒,也要铁肩担道义;要鸟鸣涧,也要大河流。人在某个时候,会寻觅故乡。故乡的这端是现实,那端是梦境。走马观花,为有内心感受过去与现在、熟悉与陌生、情怀与情绪的碰撞与交融,有一种聆听交响曲的心灵震撼,更能感受到游子对家乡对故土的坚守。
只要有一根线牵着,风筝永远飘不走。故乡就是那根线,游子就是风筝。这几年,回家的次数多了,感受也更多了。新城区的嬗变,有时让人觉得恍如梦境。去了几个乡镇,也让我感受了别样的和美风光。一切都在变,唯有家乡的根脉亘古不变。
时光无情,往事如风,我们最好的态度,应该是微笑面对抑或目送它远去。岁月倏然,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日月更迭,任日子如流水从指缝中溜走,来不及说再见。毕业后,怀着一腔热情进入新闻界。年轻的心,总想走遍天涯。多年来,辗转大江南北各个城市。不管行进在绵柔的南方,还是粗犷的北方,面对各种佳肴,总想着家乡的那碗面。也是因为眷恋这碗面的味道,我放弃了在人人都向往的春城生活,放弃了南方大都市抛来的橄榄枝,至今还有朋友言及,不免唏嘘哀叹。很多人都说不值,但我一直觉得很值,对我而言,那不仅仅是一碗面,那是故乡的一根“线”,那是扯不断的情思,放不下的牵挂,是我纵然走得再远飞得再高,也指引着我回家的风筝的线。
永葆乡土情怀,守望美好家园。生命、生活,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被人感觉出它的美好。故乡的阳光、山峦、树木、河流……一切都是那么真实,一切都是那么牵心。时间在走,年龄在长,慢慢的懂得活着是一种修行,一朝一夕有品不尽的味道,才真切;一天一年有享不尽的温情,才唯美。故乡,孕育了生命,给了我前进的力量。
平静的内心享有富足的人生,人的内心比任何事物都要奇妙得多。爱默生说过:“世界会为知道自己要往何处去的人开路!”每每看到这句话,故乡的方向会在刹那间明晰起来,内心的无穷力量都会集中于此,心无旁骛。渐渐地,我的文字中多了被称为故乡的倾诉和情愫。无论是焉支山还是汉明长城、大佛寺等等,都随着我的文字走向方圆九州。慢慢地,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地道的山丹人。因为乡音未改,字里行间流露着对故乡的眷恋。
苍茫天地间,心自深远处。岁月啊,终究会让你伤迹斑斑,磨平棱角,却留下了独有的味道,那是无法复制的美。故乡,多么亲切温情的字眼儿,总是萦绕在我思念的心头。故乡是我打点行装出发的起点,也将是我羁旅奔波的终点,她像一位慈爱母亲在远方声声召唤着玩耍的孩子。多年来,变的是景和境,不变的是心,一颗游子的心。不管行走多远,故乡永远萦绕在心底,而我,也始终走不出故乡的守望。乡土是我们的根,是一种深厚的情感纽带,是我们情感世界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乡土是一种文化记忆。乡亲、乡谊、乡俗的生动舞台,也是秘藏情感记忆的一片重要矿脉。那一片栖居之所,总是使怀古追远的意境油然而生。那一片生养之地,总是使和亲睦邻的气氛扑面而来。历史感和群体感也许原产于斯,至今仍默默释放出恒久而强大的磁吸能量。事实上,故乡是一个人走向世界的入口,也是人们把握世界的坐标轴心。不可想象,一个对过去缺乏关切的人,对未来能有多少担当;一个对脚下这片土地冷漠的人,对遥远异乡的土地能有多少热情——这个世界确有很多美丽丰饶之地,人们完全可以移居这个星球的任何地方,并没有特别的理由一定要固守热土一隅;但一个没有家乡情怀的人,一个永远在忙碌追逐而无暇回望的人,不管到了哪里,大概都只有欲望的漂流,而缺失爱愿的方位。乡土情怀是人们对于自己的家乡、故乡、乡村的深厚感情和热爱。这种情感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一种深深扎根于心灵深处的情感,犹如漫步在南湖公园,细柳在风中摇摆,记忆在蔓延。
夜阑人静时,才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内心清明了,才能窥见万物的灵性。山丹,这个以山为名的西北边陲小镇,这个我引以为自豪的小县城,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更是我心中的挚爱和归宿,我曾在大城市豪言她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灿烂的文化,我的笔尖依然流淌着不灭的赤子情怀!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最是难忘故乡情。山丹,是我永远的根。故乡啊!愿美好的明天如同我梦里的山丹花一样绚烂,远在他乡的我,继续以故乡为荣!
赵武明:金城文化名家、作家、评论家、文化学者、网络文学研究专家、编剧、纪录片策划撰稿人、资深媒体人,甘肃省网络作协副主席,甘肃省八骏文艺人才研究会副秘书长兼文学委员会主任,曾任多项文学大赛评委。发表作品数百万字,代表作有集《空山寂语》《三生石上》《灿若苍穹》《心心念念》《吾心我行》《苍茫河西》《梦回祁连》《黄河东流》《守望长城》《我的兰州》《兰州传》等;评论集《文学的向度》《向左向右》《文学的力量》;影视《祖国需要我》《千年一信》《“简”述中国》《遇见四库全书》《闪亮的坐标》《迷情花谷》《生若夏花》《千年穿越》《大河之上》《止戈为武》《成长路上》《追光》等,首部国内朗诵剧《信仰的力量》;主编《百合绽放》《九色甘南》《生命的回响》等。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