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简”述中国故事 “牍”懂丝路文明——甘肃简牍博物馆新馆高质量发展札记

文博蔚兴, 于今为盛。甘肃地处祖国腹地,文化遗存璀璨丰富,汉塞边关出土的数万枚简牍,记录了2000多年前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目前,甘肃简牍博物馆馆藏文物50129件(组),一级文物1679件(组)。这些珍贵的简牍文物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化富矿,叙述了丝路古道的峥嵘岁月和万千故事,呈现了丝绸之路波澜壮阔的繁盛景象。自开放以来,甘肃简牍博物馆始终以 “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为奋进目标,凝心聚力描绘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锚定目标 实现文物保护新跨越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甘肃简牍博物馆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牢牢扛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文物保护工作。以本体保护为首要任务,对馆藏近200件(组)竹木漆器类、编织类、金属类等文物进行保护修复,让病害得以消除或控制,让文物历史信息与艺术信息得以揭示。以预防性保护为重要保障,推进实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两期,实现对展厅文物环境质量的及时感知和有效调控,延缓文物劣化,进一步提升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能力。以数字化保护为关键举措,对400余枚简牍文物进行三维数字化扫描采集,为文物建立永久性、高精度数字化档案,实现简牍资源数字化管理。以守牢文物安全为重要底线,落实文物保护管理职责,加强内部与外部保卫的紧密配合与高效协同,为文物的绝对安全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为丰富甘肃简牍博物馆藏品种类,积极组织做好藏品征集工作。征集了包括简牍书法、青铜器、陶器等在内的近650件(套)藏品,其中 “简述中国——2023全国简牍书法大展”的征集,知名书画艺术家入展作品200幅,接收兰州市公安局非涉案移交文物420件(套),接收社会捐赠文物多套。这批藏品不仅为秦汉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更为甘肃简牍博物馆现代艺术品馆藏增添了新元素,开拓了博物馆艺术品收藏美美与共的新局面。

守正笃实 开启文明研究新征程

甘肃简牍博物馆始终将整理研究作为发展的重要根基,深入挖掘简牍文化的多重价值,研究成果丰硕。去年以来,在《中国博物馆》《中国造纸》《敦煌学辑刊》《丝绸之路》等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相继出版《悬泉汉简(叁)》《简述中国——甘肃简牍博物馆精品文物图录》《“简 述中国”全国简牍书法大展作品集》《敦煌悬泉置遗址:1990-1992年田野发掘报告》(全2册),“简”述中国系列丛书:《行役戍备——河西汉塞的日常生活》《文书皇皇——简牍中的诏令文书》等内容丰富的各类图书7册,多元化阐释简牍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承担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简述中国 牍懂甘肃——新媒体语境下甘肃文化弘扬传播路径再探索》、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 《弱水三千 十万人家——甘肃简牍里的人间烟火》、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甘肃出土医药简牍整理与研究》以及甘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项目《甘肃简牍保护研究及推广应用》等科研项目4项,多种方式系统阐述简牍综合价值,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释,合力打造简牍学研究新高地。

劳边使者过界中费册

阳朔二年传车亶簙

不断扩大简牍学研究队伍,推动基础研究走向深入。甘肃简牍博物馆与兰州大学文学院积极整合资源优势和平台优势,联合举办“兰山论简”读简班,截至目前已举办80多期,简牍文化传承弘扬效能彰显,社会效果显著,成果丰硕。同时,为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积极举办简牍讲堂系列学术讲座,主办“首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协办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典籍博览交流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及研讨会。筹备成立丝绸之路国际汉学联盟,在馆内外交流开展《敦煌悬泉汉简反映 的丝绸之路再认识》《“简”述中国——甘肃简牍所见丝绸之路万千故 事》《双向奔赴——丝路文明视野下的龟兹石窟》等学术讲座近20场次,不断增强简牍学在国际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发挥简牍学研究在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方面的积极作用,以高质量研究成果为简牍文化传承弘扬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推动简牍的保护研究与活化利用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四时月令诏条

固本培元 培育陈列展览新动能

简牍作为甘肃省珍贵的文化宝藏,利用好、展示好、传承好简牍资源是时代赋予甘肃简牍博物馆的使命与担当。开馆后,千余枚珍贵简牍集中亮相,四大基本陈列“简牍时代”“简述丝路”“边塞人家”“书于简帛”如期与观众见面“。简牍时代”以简牍形制、制作工艺为开篇,讲述了简牍从考古发掘、中外研究到国际显学的百年学术历程“;简述丝路”叙述了两汉时期中原王朝对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段的邮驿交通体系、军事防御的支撑措施,以及与西域诸国的往来与互通;“边塞人家”以5封书信为故事主线,用诸多细节还原汉塞边关将士的日常生活“;书于简帛”从书法视角展现简帛遗墨的艺术之美及有序传承。四大基本陈列以“简”述中国为主题,定位“行业馆+科技馆”的设计理念,利用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全面生动地展现甘肃简牍里的丝路文明与中华智慧。

四大基本陈列

推进文物惠泽美好生活,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是提升文物活化利用的有力抓手。去年以来,甘肃简牍博物馆向国家图书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历史研究院等借展文物11批次,全面盘活馆藏文物资源。馆藏 文物赴日本参展“世界遗产 大丝绸之路展”,为国内外丝路文化、中华文明展示传播提供有力支撑;积极策划多个精品主题特展,与国家图书馆、敦煌研究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联合主办的“甲骨坠简 藏经 秘档——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作为开馆精品特展,获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与好评。“简述中国——2023全国简牍书法大展”是甘肃简牍博物馆与西泠印社首次交流合作的展览,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简述中国”系列活动“2023全国高校简牍文创产品大赛”“2023全国简牍书法论坛”也同步推出,“简述中国”文化品牌从艺术、科研等多维度持续为简牍文化传承弘扬提供丰富供给。与湖南博物院联合举办的“永生奇迹——长沙马王堆出土文物精品展”首次与西北地区观众见面,不仅推进了省际文化交流,社会各界也反响热烈。此外,“简述中国”系列数字展览“简牍时代”“书于简帛”也陆续上线,这个富有趣味与审美、稳定且易于使用的数字平台的搭建打破了时空界限,凸显了新数字技术在博物馆领域的深入应用和巨大优势,为简牍文化走进千家万户奠定了坚实基础。

行稳致远 谱写传承弘扬新篇章

作为丝绸之路中西交往的忠实记录,甘肃简牍博物馆馆藏的数万枚珍贵简牍对于展示全面立体的中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博物馆注重以主流媒体的权威话语为依托、新媒体技术为手段,让书写在简牍文献里的历史活起来。借助新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和抖音号,立足平台的独特性、明确定位、紧跟热点,紧密围绕以“简”述中国作世界表达这一主线,挖掘并阐释简牍里的中国故事,持续推出系列融媒体精品,打造颇具标识性的“简”述中国新媒体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向大众展示新时代甘肃简牍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积极探索多元化传播模式,推动简牍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甘肃简牍博物馆积极参与并策划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的“简牍中国”网络主题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同先贤对话,向文脉溯源,打造广阔的传播阵地,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该活动被评选为2023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此外,开展陕西卫视“星空传奇‘简’述丝路2023丝绸之路万里行”、央视频“夜游博物馆”等大型直播宣传活动,其中“夜游博物馆”直播全网总观看量突破300 万次,让观众沉浸式感受简牍文化魅力的同时,为推动简牍文化“火”起来增添强劲动力。参与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中心、哔哩哔哩等拍摄的《长城之歌》《大敦煌》《何以中国》《亘古文明》等大型纪录片相继播出,社会反响热烈。随着《简牍探中华》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的播出,甘肃简牍博物馆的深度参与为简牍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贡献了甘肃力量。

系列报道

丰富报道形式,扩大传播声量。甘肃简牍博物馆自开馆以来,持续加强中央与地方各级各类媒体的沟通与交流,系列报道呈“井喷”态势。《人民日报》刊发《甘肃简牍博物馆正式开放,展出文物多为出土后首次向公众“亮相”》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等文章;《新华每日电讯》推出报道《数万简牍“出深闺”,“沉睡”文物“讲故事”》;《中国文物报》发表《甘肃简牍博物馆开馆,千余枚珍贵简牍首次亮相》等文章。此外,新华社、《光明日报》《新华文摘》《香港文汇报》《中国交通报》,中央电视台总台综合频道、综艺频道、中文国际频道、 音乐频道、新闻频道,以及甘肃卫视、陕西卫视、新疆卫视、深圳卫视等报道累计300余次,其中,“甲骨坠简 藏经秘档——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央视新媒体报道浏览量超过1.3亿次,龙年春节期间“简述中国·乐动敦煌”央视等媒体报道浏览量超过700万次,进一步扩大传播覆盖面,逐渐揭开简牍这一“冷 门绝学”的神秘面纱。此外,博物馆与甘肃卫视、兰州电视台、兰州晚报等合作推出系列精细化内容,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合作品牌。一系列宣传活动的开展为简牍文化的传承弘扬注入强大动力,推动了简牍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今后,甘肃简牍博物馆将在构建多元化简牍文化弘扬体系方面作出更多有益探索,更好地讲好甘肃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博物馆+文创”深度契合“让文物活起来”的发展理念,让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变得更有趣。借助文物特有的文化属性,在注重实用性的基础上,甘肃简牍博物馆积极探索文创的趣味性表达,开辟了简牍文化传播新路径。针对博物馆主题,通过产品联名、异业合作、商业快闪等模式,开发了“大道至简”“永 年”“字有声”三个IP,生产了“永年”漆器套装、汉字有声·便携式茶具、香牌、手帕套装、羊绒围巾、简龙毛绒玩偶、徽章、帆布包等文创产品12款,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同时推出的文创雪糕、文创咖啡等产品,也深受大众喜爱。通过VI视觉体系的建立、IP形象的打造、文创业态的规划等方式,打造了颇具文化内涵的复合性文化体验产品,全方位、多角度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让简牍文化在人民群众中活起来。

守正创新 开创公共服务新局面

博物馆是为公众提供文化滋养的重要场所,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它已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印记。开馆以来,甘肃简牍博物馆在优化公共服务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完善服务设施、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为观众提供了舒适的观展体验。截至目前,累计接待海内外观众超过30万人次,深受欢迎。其间,提供中文、英文、日文免费讲解服务千余场次,接待参访外宾6批次,高质量讲解服务获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一批经过层层选拔的“小小讲解员”和志愿者服务团队的加入,为推动甘肃简牍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

百人写简

为不断优化服务质量,在科学技术助力下,着力打造智慧化博物馆。搭建全网预约系统,开通电话及现场预约通道,为观众提供人性化预约服务。同时,为更好地满足公众讲解需求,配备智慧讲解系统,上线自助导览服务,引入 AR 眼镜导览和智能机器人导览等,提高观众参观体验感。借助 AR技术,让观众从三维角度观看展品以及重现历史场景,沉浸式体验为观展增添了更多趣味性和互动性,使简牍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且易于理解。

作为一种高科技辅助工具,机器人导览能够为观众提供连贯、标准化 的讲解服务。博物馆引入智能机器人“小简”“小牍”,为观众提供主动问候、导览讲解、问路指引等服务。今后,还将陆续推出“汉代边关生活猜想启示录”数字化展示以及简牍系列科普短视频,通过多种创新模式的探索,以全新的视角和深层次的体验,探秘汉代边关生活的多种可能性,加深观众对历史的理解和兴趣,促进简牍文化有效传播。

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是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积极探索简牍文化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等方式,持续加强馆际交流合作,打造广阔的简牍文化交流平台,助力简牍文化辐射范围更深更广。2023年以来,甘肃简牍博物馆不断更新发展理念,探索在社会各类文化场所常态化开展馆际交流合作新路径。目前,已成功举办流动外展 29次;开展各项研学活动,充分发挥“博物馆第二课堂”作用,引导青少年走出课堂,当好新时代简牍文化传播小使者;与兰州市东郊学校、安西路小学、兰州树人中学签订馆校共建合作协议,利用博物馆资源建设青少年“博物”课程第二课堂,开展各类馆校共建活动十余次,策划开展“黄河文化”主题研学课程5期,累计参与人数达千余人,参与课程的学生涉及30多所学校。通过在社会各类场所巡回讲授简牍系列课程与到馆参观相结合的形式,在交流中拓展思路,在共享中谋划未来。

系列社教活动

精心策划社教活动,多维度传播简牍里的中国故事,发挥品牌力量,着力打造“简述中国·牍懂丝路”系列主题社教活动品牌。围绕传统节日及节气时点开展“百人写简牍”“秋月映山河·简牍话团圆”“节气话情长”等社教活动近20场,通过沉浸式体验简牍的编联与书写等,将传统文化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多样化表达。接下来,博物馆将积极探索更多有教育意 义的研学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民众的美好生活。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简牍虽已完成了它当时的使命,但其留下的光辉思想和灿烂文明,我们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未来,甘肃简牍博物馆将立足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持续做好文物活化利用大文章,乘时代之风,凝社会之志,聚全馆之力,推动简牍学在世界文明中的繁荣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2000多年前的简牍正以更青春的姿态走进公众视野,在赓续传承中焕发勃勃生机。 来源 :中国文物报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