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西斜,历经2100多年的风沙侵蚀,余晖里的河仓城伫立在茫茫戈壁上,残破、荒凉、孤独,一段长约6公里的汉长城像游龙一样匍匐在它身后,蜿蜒沉寂。
玉门关遗址是西汉时期设立在河西走廊西端的一处重要关隘遗存,包括2座城堡、21座烽燧和18段长城遗址,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河仓城是西汉时期储备粮秣的仓库,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这里反映了汉代屯田戍边、中西文化交流等历史信息,是玉门关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2年,玉门关遗址进行申遗准备阶段工作,招聘文保员。张建军和妻子陈万英经过面试、审核、培训后被录用。带着锅碗瓢盆和生活用品,夫妻俩来到河仓城。
河仓城距敦煌市区90公里,除了苍茫的戈壁和一座沉默的黄土夯筑的长方形古城遗址外,最显眼的是遗址南面,张建军夫妻俩架设着信号接收器和太阳能发电板的窑洞,这是方圆百里唯一的“现代建筑”。
张建军夫妻俩居住的窑洞只有12平方米,放置着床和桌子。四周风声呼呼,太阳能发电板衔接的灯泡在窑洞里忽明忽暗。
“刚来时,这里没有自来水,也没有电,更没有手机信号。做饭用的柴火是我们在戈壁滩上捡拾的骆驼刺。想要在这里扎根,首先要学会忍受孤独。”张建军说。
相比自然条件和生活条件的艰苦,如何保护好河仓城更难。
起初的几年,没有踏巡的交通工具,白天夫妻俩步行踏巡十几公里,晚上睡觉时刻保持警觉。有一天凌晨3时许,张建军听到狗吠,他立刻带上手电筒出门查看,竟有几只高大的野牛在古城上踩蹭。一场“追赶战”就此展开,张建军赶着牛向前跑,牛转着圈往回跑,来来回回,人和牛跑到了天亮……
“现在我们有了一辆三轮车作为代步工具,窑洞也有了信号和网络,与外面建立起了联系。”张建军说。
防火、防盗、防破坏。寒来暑往11个春秋,从河仓城遗址文物本体保护到监测预警,从遗产环境整治到道路建设,从遗址展示到基础设施管理,河仓城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在他们的精心看护下,河仓城遗址至今没有出现一例安全事故。
翻看张建军厚厚的10余本踏巡记录,天气情况、文物的细微变化都详细记录在册。相比专业的文物工作者,张建军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但他用长年累月的努力和坚守,为专业文物保护修缮与后期利用提供了助力,在文保路上他不辱使命。
“我们夫妻俩驻守河仓城11年,这里早就成了我们的家。对我而言,这是一份职业也是一份使命。我要把这份文化遗产好好地交给下一代人。”张建军说。
2023年5月,国家文物局第五届“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名单发布,张建军获此殊荣。他也是目前为止甘肃省文物保护系统唯一获奖的文保员。
如今的河仓城作为玉门关遗址的景点之一,游客如织。像张建军一样,一代又一代文保员穿越千年,在敦煌这片令人魂牵梦绕的热土上,忠诚守望。 来源 :学习强国甘肃学习平台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