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在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甘肃主会场活动开幕式上,揭晓了首批“甘肃省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评选结果。
今年3月,甘肃省文物局印发了《甘肃省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并组织开展首批申报工作,13家省直文博单位、省内高校与科研院所及相关市州共申报重点科研基地21个。甘肃省文物局按照《甘肃省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的程序,经初步审核,共有9个进入终评。终评会上,本着“公平竞争、择优立项、保证重点”的原则,通过申报单位汇报、专家质询、集中评议,共有5个重点科研基地通过答辩。经过5个工作日的公示,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申报的干旱环境出土有机质文物保护甘肃省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兰州大学申报的岩土质文物保护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甘肃省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甘肃中铁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申报的砖石质文物建筑保护甘肃省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敦煌研究院申报的石窟寺数字化保护与成果利用甘肃省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甘肃省博物馆申报的彩陶文物保护甘肃省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被批准设立为首批甘肃省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甘肃主会场活动开幕式现场举行了授牌仪式。

首批甘肃省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名单
甘肃省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是全省文物行业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托文博单位、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研型企业等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机构形成的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科研基地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全省文物保护与利用需求,在重点科技领域和方向开展基础性工作和创新性研究。
甘肃省文物局下一步将严格要求入选基地完善运行机制,严格按照《甘肃省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管理办法(试行)》,落实有关政策、经费和基础条件保障措施,指导和组织科研基地凝练发展目标、明确主要研究方向、聘任科研基地主任、组建科研团队和学术委员会、建立规章制度,做好科研基地的运行与管理工作;编制发展规划,编制完成本基地《甘肃省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运行发展规划(2023—2025)》;评估运行效果,甘肃省文物局每年进行运行检查,每三年开展一次运行评估,重点考察科研基地建设计划的落实情况和建设成效,评估结果将运用于重点科研基地后续管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