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反诈连连看 | 为什么大学生容易上当受骗?

社会治安日趋复杂,形形色色的犯罪分子往往在年轻、单纯的大学生身上打主意,借推销或招聘之名,变换手法,施展骗术,引诱学生上当。因此,学生们也要掌握一定的防骗手段来进行自我保护。

一、为什么有些大学生容易上当受骗?

在当今的大学校园,大学生上当受骗的事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单纯,分辨能力差。大学生因为上学时间久,“十年寒窗”,与社会接触较少,思想单纯,对一些人或者事缺乏应有的分辨能力,对于事物的分析往往停留在表象上,使诈骗分子有可乘之机。

2. 缺乏社会经验,疏于防范。大学生因为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对复杂的社会缺乏必要的经验,对一些人或事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对不怀好意的人疏于防范,而这份善良也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并从中牟利。

3. 警惕不足,粗心大意。在与陌生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大学生并没有保持足够的警惕,没有察觉对方的不良居心。一旦对方施以“善良”,大学生很快就会放下戒备,对陌生人说的一切都信以为真。

4. 贪小便宜,急功求成。贪心是受害者最大的心理缺点。很多诈骗分子之所以屡骗屡成,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不良心态。受害者往往是被诈骗分子给出的“好处”、“利益”所吸引,以为可以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对于诈骗分子的所作所为不加思考,轻易落入骗子的圈套。

二、校内诈骗作案的主要手段

1、 假冒身份,流窜作案--诈骗分子往往利用假名片、假身份证与大学生进行交往,有的还利用捡到的身份证等在银行设立账号提取钱款。骗子为了既能骗得财物又不露出马脚,通常采用游击方式流窜作案,财物到手后立即逃离。还有人以骗到的钱财、名片、身份证、信誉等为资本,再去诈骗他人、重复作案。

2、 投其所好,引诱上钩--一些诈骗分子往往利用大学生急于就业等心理,投其所好、应其所急施展诡计而骗取财物。

3、 真实身份,虚假合同--利用假合同或无效合同诈骗的案件,近几年有所增加。一些骗子利用高校学生经验少、法律意识差、急于赚钱补贴生活的心理,常以公司名义让学生为其推销产品,事后却不兑现诺言和酬金而使学生上当受骗。

4、借贷为名,骗钱为实--有的骗子利用大学生贪图便宜的心理,以高利集资为诱饵,使部分学生上当受骗。

5、以次充好,恶意行骗--一些骗子利用教师、学生"识货"经验少又苛求物美价廉的特点,上门推销各种产品而使师生上当受骗,或者利用网上购物的方式达成“不见面也行骗”的诈骗效果。

6、招聘为名,设置骗局--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勤工俭学已成为不少大学生谋生求学的重要手段。诈骗分子往往利用这一机会,用招聘的名义对一些急于求职打工的学生设置骗局,骗取介绍费、押金、报名费等。

7、骗取信任,寻机作案—诈骗分子常利用一切机会与大学生拉关系、套近乎,或表现出相见恨晚而故作热情,或表现得十分慷慨以朋友相称,骗取信任后寻机作案。 

8、编造谎言,骗取钱财--在车站、码头,甚至在校园内,经常发现一些青年人假冒从外地来本地实习的学生,向你装出一副可怜相,借口与同行的老师和同学失散,而学校又急电让其乘飞机返校,借此骗取大学生的钱财,且屡屡得逞。有的还以学生发生意外或生病急需用钱治病为由,骗取学生家长的钱财。

三、高校诈骗案件的预防措施

1. 要有反诈骗意识。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社会环境千变万化,青年大学生必须尽快适应环境,学会自我保护。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法制和安全防范教育活动,多知道、多了解、多掌握一些防范知识。

2. 不要感情用事。诈骗分子的最终目的是骗取钱财,因此,对于表面讲“感情、哥们儿义气”的诈骗分子(特别是遭受不幸的“落难者”、新认识的“朋友”、“老乡”),若对你提出钱财方面的要求,切不可感情用事,要学会“听、观、辨”,即听其言、观其色、辨其行,要懂得用理智去分析问题。

3. 对过于主动自夸有“能力”的人,或者过于热情地希望“帮助”你解决因难的人,要特别注意。那些自称“名流”、“能人”的诈骗分子为了能更快地取得你的信任,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大多都会主动在你面前炫耀自己的“能力”,说自己取得什么成就,而且他正在运用他的“能力”为你解决困难或满足你的请求。当你遇到这种人时,你应当格外注意,因为你面前的那个“能人”很可能是一个十足的诈骗分子,而且他正试图取得你的信任,此时你的反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此后是否上当受骗。

4. 同学之间要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同学之间加强沟通,相互帮助,不仅能增进同学们的友谊,营造良好的同学关系,与此同时,由于相互间沟通、帮助的增多,更能从同学之间得到“参谋”意见,避免被骗。

5. 服从校园管理,自觉遵守校纪校规。服从校园管理,减少与外来人员的接触。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就能减少受骗的可能性。

总之,诈骗分子行骗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取得信任

二、骗取对方财物

对于行骗者和受害者来说,第一阶段都是最重要的,也是行骗者行为表现最为突出的阶段。虽然行骗手段多种多样,但只要我们树立较强的反诈骗意识,克服内心一些不良心理,对问题保持应有的清醒,做到“三思而后行、三查而后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避免上当受骗。

【阿sir支招】

1、对陌生人保持足够的警惕,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

2、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面对问题时能够保持清晰的头脑。

3、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积攒充足的社会经验,对遇到的骗局能够及时识破。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