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支持,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秦腔甘肃派传承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定西市举办。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电视台、上海师范大学等近30位省内外知名戏剧专家结合活动中挖掘整理展演的优秀传统剧目,从秦腔甘肃派的学术定位、艺术价值、表演特色、社会意义、发展方向等几个方面展开深入研讨。会议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主持。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此次展演活动用精彩的传承创作体现出学术引领艺术,实现了学术研究带动戏曲传承发展的良好经验。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向演出单位授予秦腔甘肃派研究传承创新基地称号,体现了艺术科研服务艺术创作的正确导向。展演单位定西铁堂演艺有限公司找准了戏从民出、戏为民演、戏以民生的准则,站在世代以来相袭的民众审美立场,演出传承既久的经典作品,体现着对于戏曲传统的坚守与自信。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扶持帮助基层院团选择将可能湮灭的传统经典复排,用饱满的舞台再现,守住传统精华,守住民族气质,守住戏曲精神,实现传统在今天的再转化、再创造、再发展,这样的创作思路有益于涵养戏曲文化生态。我们的生活需要青山绿水,我们的戏曲需要中国声音中国情感中国表达。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中国戏曲学会会长王馗研究员指出:中国戏曲以多样的艺术表达和文化品格,呈现多样的艺术趣味和文化追求,因此在千百年的实践中,因人、因地、因时、因戏而有多样的艺术选择;甘肃这次挖掘展演和学术研讨活动展现出的相互视野、乡土经验不可小觑,代表了民族的品味和国家立场。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生导师麻国钧教授讲,这是一次甘肃在文化空间中保护非遗戏曲的成功举措;听秦腔是入血的,听昆腔是入心的;这次活动三场出色的演出、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赓续华老师讲:这次在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的学术和艺术指导下,通过展演的剧目更有力说明了秦腔是梆子戏的鼻祖、秦腔的发源地在甘肃;在历史上,秦腔艺术的发展深刻影响了中国戏曲的历程;甘肃艺术科研和基层院团为秦腔的科学研究和艺术发展做出了非常有意义的贡献。
与会专家还对秦腔甘肃派的研究和艺术创作提出宝贵建议和意见。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恒夫教授指出:这次非遗展演,剧目艺术上非常正宗,难能可贵;下一步,要从研究上吸引更多的学者对甘肃派秦腔进行系统的全方位学术研究;在剧目、表演、声腔等方面从理论上进行一个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在剧目传承上要求有时代的立场和时代的高度。
最后,全体参会专家学者建议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鼓励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将这一模式的展演和学术研讨持续开展下去,必然会形成气候和重要的影响力,从而有效提升甘肃戏曲在全国的地位。
本次研讨会得到定西市安定区委、区政府,定西市安定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的大力支持。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