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
刚刚过去的“清明”节,陇南利用两当兵变纪念馆、红军长征哈达铺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持续开展红色教育党日活动,通过学思践悟助推党史学习教育全面升温。
回顾辉煌历程,汲取前进力量
陇南革命璀璨,是一片英雄的红色土地,英名录记载烈士392人,有红色纪念场馆9处,烈士纪念场地和设施40余处,激昂奋进的红色资源遍布陇南。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甘肃重要讲话中这样讲道“陇南是红军长征途经地域最广的地区之一,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都在这里留下过战斗足迹”。
峥嵘岁月,在陇南这片热土上,涌现出无数为革命事业视死如归的英雄先烈。1932年4月,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的“两当兵变”,打响了甘肃武装革命的第一枪;1935年9月,毛泽东主席在宕昌哈达铺作出了“到陕北去”的重大决策,成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这些形态多样、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政治和经济价值,历来都得到陇南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些弥足珍贵、影响深远的红色资源,亦成为今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和重要涵养资源。
重走革命路线,坚定理想信念
红色文化是历史、是记忆、是传统,是重要文化基因,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底色与底气。陇南自古以来为通陕入甘接川的三省通衢,素称“秦陇锁钥,巴蜀咽喉”,其地理位置特殊,人文历史悠久,红色文化资源尤其丰富。目前,陇南境内现有可移动革命文物317件,其中珍贵文物45件;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7处。全市共有红军长征哈达铺纪念馆、两当兵变纪念馆、康县陇南根据地纪念馆、文县程海寰烈士纪念馆、武都革命历史纪念馆、礼县龙池湾战役纪念馆、西和会议纪念馆、成县红二方面军长征纪念馆、徽县徽成两康战役纪念馆等9个纪念馆。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陇南充分利用遍布全市的红色资源,广泛开展瞻仰、纪念、宣教活动。通过多种渠道,在陇南,一个个破旧的革命旧址焕然一新,一段段尘封的记忆被重新唤起,一处处红色景点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全民国防教育的课堂。以“红色福地”两当县为例,该县紧紧围绕“两当兵变”这一金字招牌,深挖红色文化底蕴,在对“两当兵变”红色文化的科学设计上,在原定的“一线三点”基础上,向南北延伸、向东西扩展,形成了“一线六点”总体布局。红色长征哈达铺纪念馆则通过声、光、图、物等多种形式陈列史料,运用高科技,把逼真的模拟场景和先进的布展技术相结合,让呆板的说教活起来、让逝去的历史动起来。同时为大力提升红色文化展示水平,陇南还组织党史专家、学者、文化界人士对红色资源进行抢救、搜集、整理、采写,大批革命旧址、文献、歌谣、故事得以保存流传。特别是《永远的丰碑》《中国共产党陇南历史》(第一卷)《红色足迹》等一批批红色书籍相继出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陇南红色资源理论展示成果。在潜移默化中传播红色文化,在交流互动中弘扬革命精神。
学习英烈精神,积蓄前行力量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地强调,要充分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为着力提高革命传统教育实效,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市委率先组织开展“传承革命精神 赓续红色基因”两当集中学习研讨,瞻仰革命遗迹、聆听革命故事、重温红色记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进一步凝聚立足新阶段、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永不枯竭的红色动力——弥足珍贵的红色资源,让陇南广大干部群众有着深深的属地自豪感,并成为陇南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赓续精神血脉,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汲取了不竭动力、凝聚起强大力量。
弘扬革命传统,让红色基因传下来
充分运用武威烈士纪念设施等红色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烈士纪念活动,把“清明祭英烈”、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团日、少先队日等活动开到烈士纪念设施一线,通过扎实开展 “武威红色文化旅游节”、“清明节的铭记”“9.30烈士公祭日”等红色教育系列活动,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鼓励退役军人、烈士家属、青年学生和社会志愿者积极参与到烈士纪念设施红色教育作用发挥中来,营造全社会尊崇英雄、学习英雄的浓厚氛围,不断将党史教育活动引向深入,真正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