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金昌,已经有了初夏的模样。和煦的阳光透过稠密的树叶洒落下来,成了点点金色的光斑,微风带着槐花的幽香,飘进金川区金建里社区的巷子里。
“爸,您走慢点!”说话的是李向东,循着李向东的声音,记者看到他的父亲李风岐老人一路快走来到社区的健身活动区,熟练地玩起健身器材。
李风岐老人是一名抗美援朝退伍老兵,今年已是93岁高龄,头发花白的他腰板直挺,讲话声音洪亮。说起当年的战事,李风岐依然记忆清晰。随着他的讲述,我们仿佛也来到了那段炮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1940年,年仅12岁的李风岐随父亲从老家河南逃荒到甘肃天水,在一个建筑工地当小工。“没有工钱,只管饭吃,一年就发两套衣服。”1949年12月,李风岐参军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149师446团的一名团部警卫连战士。“那一年我刚20出头,怀着保卫祖国的理想自愿参军。刚参军我就参加了成都战役,解放成都后,我们在1950年7月调防到湖北......”李风岐用简单朴实语言讲述着那段过往。
1950年9月,李风岐随部队北上东北,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也是这一年,我国志愿军35万人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战事的残酷可能超过每个人的想象,“我们举着衣服,连夜跑步过江。”过江之后,战士们都冻得瑟瑟发抖“我们要跑几公里,等跑热了才穿上衣服,继续前行。”
“敌人的飞机在上空扫射,我们怀里抱着枪躺在路上,子弹就从我的身边扫过,生离死别也在我身边发生。”躺在路上的李风岐幸运地活了下来。
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一个倒下,看着战场上那血腥惨烈的场面,年轻的李风岐也在慢慢地成长,变得勇敢、变得无畏生死,他心中只有一个目标——杀敌。“我不去想是死还是活,敌人来了,该打就打。”李风岐说。
然而,比活下来更难熬的是物资的匮乏。“那时候已经是冬天了,我们只有一双单鞋,没有食物,仅有的一些饼干很快也吃完了。”李风岐说,当时别的战士给了他一把黄豆,“一把黄豆我吃了三天,实在饿得不行的时候就吃一粒,根本舍不得吃,这可是救命的东西!”回忆起这些,李风岐不禁有些动容,就是这一把小小的黄豆让李风岐挺过了一个又一个饥饿难耐的时刻。
因为一年四季都穿单鞋,李风岐的双脚被冻伤,疼得无法下地。1951年3月,部队将他送回哈尔滨治疗。4个月之后,能下地的李风岐独自乘坐火车回到部队所在地朝鲜金川郡。因为脚伤没有完全恢复,李风岐留在中国人民志愿军16医院工作。
1954年3月,李风岐转业回到老家河南,在建筑工地当工人。4年后,他招工到八冶建设集团公司,干过木工,当过工长和质量检查员。1988年,李风岐从八冶建设集团公司退休。
“我们赢得胜利靠的是意志力!”这是采访过程中李风岐老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战士们的日子艰苦,但大伙儿都坚信胜利属于自己,胜利属于祖国,胜利属于正义。
去年,李风岐老人获得“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李老轻轻摩挲着纪念章,深情地说:“党没有忘记我们这些人,现在我们在党的领导下过上了好日子,感谢祖国、感谢党,给了我们这么高的荣誉,我们要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