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兰州市民政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将社会救助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社会治理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社会救助联席会议作用,以“物质+服务”相结合方式探索解决相对贫困的有效路径,加快社会救助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迈进,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兜住民生底线,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释放党建引领力,促进社会救助工作。推行“党建+社会救助”模式,牢固树立“围绕救助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救助”的工作理念,以党建为引领,健全工作机制,促进党建和社会救助业务深度融合发展,下好“大党建”一盘棋,构建社会救助新格局。一是完善基层党组织社会救助工作分类管理机制、党员网格制度,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城乡基层网格化治理体系,实现社会救助网络全覆盖。二是充分发挥各级单位、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作用,以数字化信息化理念推进社会救助工作建设,带动“党建+社会救助”服务群众水平整体提升。三是发挥社会救助联席会议作用,全力推动党群部门和政府部门协同,以“工作协同推进、资源集约管理”为着力点,促进高效协同和整体优势发挥。
2、用好党员先锋队,激发社会救助“源动力”。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主要形式,引导党员干部走进社区,深入群众,融入群众,帮贫解困,主动上门救助,让救助服务落地见效,打造社会救助的“红色先锋队”。积极构建党代表包网格、党员微心愿志愿服务,开展分类实施救助的模式,主动发现、定期走访、及时上报,全面提升社会救助效果。同时,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社会救助领域“解忧暖心传党恩”行动,指导区县积极开展“党建+救助”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党员示范岗和党员志愿服务工作,建立了区、镇(街道)、村(社区)的“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三级组织体系,通过“增强党性促工作、提升能力促服务”等活动的开展,进一步补齐共同致富短板,从源头上筑牢返贫底线,提升困难群众幸福感。
3、并网基层党建,关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指导区县全面开展“党建+救助”工作,将走访、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列为村(社区)基层党建重要工作内容,重点走访未纳入低保或特困救助供养范围的残疾人家庭、无劳动力或弱劳动力家庭、有重病患者或慢性病人的家庭、遇到急难事项或意外事故的家庭等,主动发现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纳入相应救助范围,并将相关信息录入信息系统。有效利用全省困难群众动态管理监测预警系统,每月定期开展逐户排查,对于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及时给予相应的社会救助,切实做到动态监测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兜尽兜。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入户排查预警信息4998户,其中符合条件纳入低保28人,特困救助供养2人,低收入36户,给予临时救助2户。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