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江苏南通老诗人陈冠球先生曾经为王洛宾在国民党兰州监狱中创作的囚歌《大豆谣》赋诗一首:
方歌吾自爱吾牢
和泪又成大豆谣
味得苦中真善美
难婴天籁胜文韶
位于兰州市东李家湾“国民党兰州统调处监狱旧址”(摄影王海成)
1997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大豆谣》 作者罗力立
1941年春天,王洛宾正在青海西宁为组建“青海儿童抗战剧团”紧张忙碌着,突然有人从兰州捎信给王洛宾,说他的妻子洛姗在兰州有了外遇,让他赶紧请假回家去看看。
开始,王洛宾还不相信这些传闻,他坚信洛姗决不会背叛他。
1937年,他和洛姗在河南开封拜夫妻,又一起前往山西洪洞县参加“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他们曾经在抗日前线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后来又辗转来到大西北宣传抗日,最后驻足在青海从事艺术教育。一年之后,洛姗在青海生活有高原反应,感觉身体特别不适,独自一人去兰州治病,王洛宾因忙于“青海抗战剧团”的演出活动,没有时间陪同洛姗,从此他们夫妻便过起了两地分居的生活。
王洛宾怀着复杂的心情,放下了自己手头的工作,向上级领导请假专程前往兰州去处理家事。
他坐了一天长途汽车到了兰州,傍晚赶到洛姗的住处,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刚一见面,洛姗就冷冰冰的对他说:“今晚你睡在哪儿?”
洛姗的这句问话,让王洛宾要与妻子重归于好的幻想彻底破灭了。
当晚,王洛宾只好借住在兰州的一个熟人的家中,第二天,他就与洛姗一起去报社登报宣布解除婚约。
其实王洛宾与洛姗的婚姻早已名存实亡,他们一个在西宁,一个在兰州,两人分居已久。解除婚姻对这位音乐家来说,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是一个最好的解脱。
就在王洛宾要去长途汽车站买票,准备乘车返回西宁的路上,国民党便衣特务持枪绑架了他,他们将王洛宾带到了兰州贤后街的四川会馆(军统特务机关)关押起来。
特务们对王洛宾进行严刑拷打,要他承认自己是地下党的成员,逼他说出自己的党组织。
其实王洛宾十分清楚自己并不是共产党员,他怒斥特务们说:“我是为了宣传抗日,才来到大西北的。难道宣传抗日也有罪吗?”
几天之后,特务们把王洛宾押上了一辆马拉的囚车,将他送到了兰州黄河北岸国民党兰州统调处沙沟秘密监狱。
进监狱的第一个晚上,王洛宾才知道蹲监狱那种“生不如死”的滋味。他被关进一只长一米五,宽一米五,高一米五的正方形木笼里,他想躺下,可腿却无法伸直,只能把腿蜷着,很难受,没办法他又站起来。这样来回折腾,直到折腾的实在太困了,他才蜷缩着睡了。
在狱中除了提审,每天只有放风的时候能出去一会,就是这段短暂的放风,让王洛宾产生了创作的灵感,他想起那天被押解来监狱的路上,自己被关在马拉的囚笼里的情景,他用铅制的牙膏皮卷起来做笔,在一份监狱里发的劝降书上,写下了他在监狱里的第一首囚歌《炊烟》:
荒野里夕阳暗
囚车的木轮挣扎旋转
车夫暴躁的打着皮鞭
野兔惊慌跳进自由的麦田
囚人频息,马儿气喘
前面是无尽的坎坷路
后面盯住几只冷情的眼
饥饿的黄昏哟
炊烟总是那样的遥远
过去,他在青海草原上也写过一首歌曲《黄昏里的炊烟》,但《黄昏里的炊烟》与这首《炊烟》有了本质的不同,草原上的炊烟是自由的,是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享受生活的炊烟,而此时的炊烟是失去了自由的人,对人世间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暴政的控诉。
沙沟监狱是用来关押共产党人和政治要犯的秘密监狱。设在一个山坳中的一个大院子,院子的西边是一座陡直的土山,一圈大墙将院子紧紧围住,墙头上布满铁丝网。
院子里有两处牢房,几个窑洞是关押要犯的,还有一间大牢房里设有12个用木笼隔成的号子,大部分关的都是共产党员,有很多人最后没能走出这个恐怖之地。
每个木笼里关着一个人,王洛宾被关押在5号木笼里,在他对面6号木笼里关的是母女俩,小女孩名叫力立,8个月时就随父母进了监狱,2岁多时被转移关进了沙沟监狱,在狱中这个小女孩是这里唯一自由的人,可以到处走动。
王洛宾被关进沙沟监狱时罗力立已经3岁。她对外面的世界几乎什么都不知道。囚犯给她教文化,她已经认识了所有的英语字母。她叫王洛宾W。
王洛宾一有空就给她唱歌,还给他跳新疆舞。
在一个初冬的中午,放风的时候,囚犯都靠着墙根晒太阳。小力立从外面跑回来,兴冲冲地问大家:
“你们说,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好吃?”
他的母亲无法回答她。她又跑到王洛宾面前大声问:“W,你说,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好吃?”
大家七嘴八舌的猜想说:“是馒头、红烧肉、巧克力。”小立力都在摇头。
最后,她神气活现地把藏在口袋里的东西掏出来高高举着说:“叔叔,你们看,是大豆。”
她高举的是几颗大豆,是一个国民党的看守给她的。此时,小立力的母亲转过身去抹着眼泪,王洛宾的眼睛也湿了,一股热流梗在他的胸口,为什么?这是为什么?
回到牢房,他就用卷在一起的牙膏皮在一份“劝降书”上为小立力写了一首儿歌《大豆谣》。
这应该是一首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儿歌,一首写给小囚徒的歌。
蚕豆杆,低又低
结出的大豆铁身体
牢房的力力夸大豆
世界上吃的数第一
小力力,笑咪咪
妈妈转身泪如雨
街头上叫卖糖板栗
牢房中大豆也稀奇
小力力,有志气
妈妈的哭声莫忘记
长大冲出铁大门
全世界大豆属于你
在三年半的铁窗生活中,王洛宾用铅制牙膏皮做笔,用监狱发的“劝降书”当纸,在监狱里写了《我爱我的牢房》、《云曲》、《来,我们排队!》、《睡在戈壁滩上》、等30多首歌曲。他甚至还写了一首摇篮曲。在那间只有一点五米见方,晚上睡觉连腿都无法伸开的小号子里,他竟然写了一首摇篮曲《囚人之歌》,用来表达他对自由的渴望。
睡哟睡哟木栏里的人
收拾起你那零碎的心
梦神将打开冰铁枷锁
带你去寂静的森林
那儿没有恐怖的鞭影
那儿没有漫骂的声音
只有你 只有你
一片蓝天一朵微云
从本质上说,王洛宾是个真正的乐观主义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音乐给了他生活下去的勇气。
直到1944年夏天,在社会多方营救之下,国民党兰州特务机关因为无法确认王洛宾系共产党秘密组织成员,终于将他无罪释放。
据说王洛宾这次获释,是与国民党青海省主席马步芳的担保和营救有着直接的关系。出狱之后,王洛宾无家可归,在兰州随时有可能再次被捕入狱。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去青海继续从事音乐教育工作。
青海省主席马步芳这次保释,也为王洛宾以后的坎坷命运埋下了痛苦的伏笔。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又为那段曾经被马步芳营救的历史问题,而给自己招来了十五年的大狱之灾。
后来有人问王洛宾:“当初你为什么非要投靠在西北军阀马步芳的门下呢?”
王洛宾如是说:“一个人不幸落入水中,就在他快被淹死的时候,在岸上忽然伸出来一只援救的手,落水者本能的抓住那只手爬上岸来。后来,又有人对那个落水者说,刚才救你的那个人是个强盗!落水者回答说,那我只好松开手,再重新落入水中淹死了!”
1993年冬天,王洛宾和电影《往事歌谣》摄制组一起来到了山西运城,他要去看望当年的小狱友罗立力。
在运城康杰中学的教师宿舍,王洛宾终于和五十年前的小狱友重新见面了,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王洛宾和年过半百的退休教师罗立力相见时,他们双双潸然泪下的感人情景。再一次聆听到年逾八十岁的王洛宾亲自为小囚友罗立力吟唱《大豆谣》的悲凄歌声。
王洛宾这位不朽的音乐家,不仅为世人留下了一首首美妙动人的歌曲,更为世人留下了一种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精神。
曾经获得金鸡奖的最佳纪录片《往事歌谣》,在影片结束时用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结束语——往事不能再现,但是动人的歌曲却早已穿越时空。这段结束语,可能就是对王洛宾艺术人生最好的评价!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