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文物“活”起来 文化“火”起来——会宁县博物馆创新社教活动纪实

近年来,白银市会宁县博物馆通过创新社会教育方式,丰富活动载体,让文保成果走出深闺,不断增强博物馆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以多元化的服务满足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博物馆服务大众的功能。

1.png

盘活馆藏文物资源 打造精品社教活动

会宁县博物馆藏品丰富,馆藏各类文物10763件,其中国家一级12件,二级76件,三级806件,有化石、石器、骨器、陶器、玉器、青铜器、瓷器、丝织品、书画等。

如何把观众吸引到博物馆来,把祖先留下来的优秀文化宣传出去?

为此,会宁县博物馆策划了“大手拉小手”小小讲解员培训活动。通过建立馆校常态化合作关系,签订互动合作协议,每年在县城四年级学生中选拔出40名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小小讲解员们便能为游客提供简单的讲解服务。该活动已成功举办五届,会宁县博物馆社教部主任侯丽认为:“小小讲解员培训活动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他们在各个方面得到锻炼。与此同时,也扩大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提高了知名度,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小小讲解员”通过讲解了解了文物背后故事,在认知和情感上融入博物馆,身临其境的感受博物馆这个展示辉煌历史文明的殿堂。该活动的成功举办,也得到了家庭、学校、社会的广泛好评,很多孩子变成了能说会道的小“文物专家”。

会宁县博物馆讲解员苏晋嫽说,“通过这样固定性的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和家庭关注博物馆,并走进博物馆,达到了让馆藏文物‘活’起来的目的。”第六期小小讲解员学生家长王云飞激动地说:“孩子被选拔为会宁县博物馆第六届小小讲解员,我感觉到非常高兴,在这十多天的学习和锻炼中得到了很大提高。感谢博物馆给孩子们提供这个学习平台,也感谢各位老师的辛苦付出。”

挖掘田野文物资源 创新社教活动方式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会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牛门洞出土的彩陶证明,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全县现登记有各类文物保护点425处。如此丰富的文物资源,如何吸引县域内的群众去探索,去挖掘呢?

会宁县博物馆根据县域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特点,策划了四条研学线路(1.驿城线路2.烽火台线路3.史前遗址线路4.古城线路)。研学过程中,孩子们和家长触摸古城,走进家乡历史,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

543119cfeddc481fb5f915d26f260b16.png

拓展亲子互动内容 增加社教活动魅力

2019年开始,会宁县博物馆策划了“重拾记忆——带你玩转70、80后童年游戏”系列社教活动。教孩子参加以前的体育和游戏活动,滚铁环、打沙包、挖窝窝、挑签子等项目。每期活动,孩子们都玩得不亦乐乎,同时有爸爸妈妈的陪伴,活动增强亲子交流的意义便更加凸显。

会宁县博物馆馆长马可房认为,会宁县博物馆把以教育为核心的公众服务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特色藏品、展览和社会教育活动,千方百计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产品,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走近会宁的历史文化。来源:新甘肃·甘肃农民报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