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砥砺奋进谋发展 行稳致远启新程——兰州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甘肃要.jpg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兰州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兰州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勠力同心、砥砺奋进、攻坚克难,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兰西城市群建设等重大机遇,全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成就。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高质量发展积蓄能量

五年来,兰州发展不断加快,经济总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省会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地区生产总值(GDP)接连迈上2200亿、2400亿、2600亿、2800亿四个台阶,即将突破3000亿大关。“十三五”末地区生产总值2886.74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4倍。在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五年年均增长5.7%。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大关,从2016年的54942元提高到2020年的66680元,年均增长3.8%。

新增长极作用进一步凸显。“三区”发展实现新突破,2020年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35.89亿元、291.94亿元和331.49亿元,分别是“十二五”末的1.9倍、1.6倍和1.5倍。五年来,兰州新区产业集群初步形成。4.5微米超薄铜箔、双零铝箔、10万吨高导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兰石装备、广通新能源汽车等“新区制造”走出国门,佛慈、和盛堂等生物医药高质快速增长,建成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中科曙光、华为、国网云等29家大数据企业入驻新区,全面构建种养加、产供销现代农业循环产业链。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获批国家生物医药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设立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引进中国生物西北地区科技健康产业园、恒大新能源动力电池,形成了以生物医药为主导,以高端制造、新材料为特色的产业体系。经济区发展扩容增效。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形成“一区六园”空间布局,规划面积拓展为270.32平方公里,获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

二、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升级不断加快

五年来,全市不断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转方式、调结构,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积极淘汰落后产能,不断培育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

第三产业贡献逐年提高。2016年兰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突破60%。20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57.43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933.42亿元,增长3.7%;第三产业增加值1895.90亿元,增长1.5%。三次产业结构比由“十二五”末的1.76∶39.50∶58.73,调整为“十三五”末的1.99∶32.33∶65.6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十二五”末提升6.95个百分点。

现代农业发展迅速。五年来,兰州市依托资源优势,充分利用独有的自然禀赋与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做精做强高原夏菜、百合、中药材、玫瑰等特色优势产业,“高原夏菜”无公害基地不断扩大,优势产业逐步向规模化发展。持续优化“九区十带”农业产业布局,改扩建规模养殖场,加速建设“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点,特色产业发展迅速。永登县苦水镇成功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高原夏菜直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西北分中心投入运营。202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33.64万吨,创“十二五”末以来新高。蔬菜产量191.8万吨,油料产量2.32万吨,药材产量3.69万吨。“十三五”期间蔬菜产量年均增长5.5%,油料产量年均增长5.1%,中药材产量年均增长11.2%。蔬菜种植面积87.76万亩,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5.96万亩,药材种植面积15.67万亩。

新型工业化持续推进。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聚焦重振“兰州制造”和构建“四梁八柱”工业产业体系,推进发展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发展壮大城关区、高新区、兰州新区三个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空港循环经济园建设加快,吉利汽车等项目建设投产。“十三五”末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分别增长19.9%、25.3%和6.0%。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3.3%。工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传统工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以产业链延伸与产业集群培育、企业“出城入园”与园区建设为重点,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多元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体系正在形成。“十三五”期间工业经济年均增长3.7%,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比重由“十二五”末的23.9∶76.1调整为2020年的25∶75,轻工业比重提高了1.1个百分点。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2%,轻工业增长5.0%,重工业增长2.7%,轻工业增速快于重工业2.3个百分点。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研发设计、仓储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现代供应链体系试点城市建设,引导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建成苏宁彭家坪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门店。支持金融服务业加快发展,引进渤海银行、平安证券、德邦证券等金融机构。全面提升黄河风情线、兴隆山、青城古镇等景区品质,有序推进白塔山5A级景区创建工作。打造黄河文化旅游节、黄河之滨音乐节等赛事节会品牌,繁荣会展经济、假日经济、夜间经济。

三、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五年来,兰州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着力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城市宜居度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日益增强,“都会城市、精致兰州”建设卓有成效,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十三五”末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4%。工业投资增长26.0%。

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提高。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十二五”末的2.19∶21.03∶76.78调整为“十三五”末的4.30∶13.00∶82.70,第二产业投资占比有所回落,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投资占比逐年提高。第三产业投资占比比“十二五”末提高5.9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18个百分点。

“精致兰州”建设深入推进。黄河流域兰州白塔山段综合提升改造项目开工建设,“读者印象”精品街区等项目加快推进,奥体中心主体结构封顶;兰州老街、黄河楼、水墨丹霞景区等新地标建成运营,兰州中心、名城广场、砂之船奥特莱斯等综合体开业运营。新型智慧城市加快建设,5G商用全面推开,荣获“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进步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市容市貌及公共设施突出问题整治行动,投资24.63亿元改造老旧小区416个,老旧住宅加装电梯304部,完成151条道路线缆入地,拆除违法建设28.04万平方米、违规户外广告8.96万平方米。

构建立体化交通体系。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宝兰客专、兰渝铁路建成通车,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建成运营,兰州进入地铁时代。建成南绕城高速、雁白黄河大桥、盐什公路、川海大桥、东岗立交桥(重建)、青白石互通立交、西客站北广场、城市高速路口改移拓宽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9662公里,交通基础设施从“连线成片”到“基本成网”。提升城市主干路107条,建成深安大道、雁东路北段、五一山西路等疏解路41条,新建天桥和地下通道36座,新增公共停车泊位4.59万个,交通拥堵状况得到有效缓解。全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和皋兰国家试点县创建任务全面完成。建成地下综合管廊13.48公里,改造供热管线729公里,新建供气管线45.8公里,城市运行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四、消费市场蓬勃发展、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十三五”以来,兰州市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线上与线下互动、传统商贸与电子商务融合,扩大市场规模,同时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提升出口能力,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内外市场欣欣向荣。全市餐饮、旅游、汽车、通信、住房和教育文化娱乐等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网络化的消费市场体系日渐形成,物流配送、商品集散的大商业、大市场、大物流逐渐规模化、体系化。以汽车、住房、通讯产品以及文教娱乐、旅游、家政等“新兴消费品”为特征的娱乐型、享受型消费,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商品种类日益丰富,供应能力大大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意愿显著增强,市场经济下的消费品市场蓬勃发展。

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41.24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4倍,五年年均增长6.0%。城乡消费逐年提高。城镇零售额由“十二五”末的972.18亿元增加到“十三五”末的1438.94亿元,年均增长6.1%;乡村零售额由“十二五”末的179.97亿元增加到“十三五”末的202.30亿元,年均增长5.5%。

消费方式逐步向智能化、高端化迈进。随着大数据、移动支付的飞速发展,无纸化消费已经成为常态,线下支付空间不断缩减,微信、支付宝等线上支付方式逐渐多元化。“十三五”末全市限额以上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销售额4.78亿元,增长7.9%,增速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个百分点。

五、人口总量较快增长、人口结构持续优化

五年来,全市深刻把握人口发展变化规律,始终坚持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各项人口政策,省会城市人口聚集能力不断增强,常住人口总量持续增长。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兰州市常住人口435.94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361.61万人相比,增加了74.33万人,年平均增长1.89%,高于全国(0.53%)和全省(-0.22%)年均增长率。占全省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7.42%,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占比上升3.28个百分点。

性别结构基本稳定。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239998人,占51.38%;女性人口为2119448人,占48.62%。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104.72上升为105.69。

年龄结构总体均衡。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618719人,占14.19%;15-59岁人口为3018648人,占69.24%;60岁及以上人口为722079人,占16.5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509990人,占11.70%。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1.05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4.95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89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

六、民生保障成效显著、全面小康成果丰硕

五年来,全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补短板,惠民生,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跨上新台阶,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

城乡结构日趋合理。“十三五”期间,全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城镇化率由2015年末的80.58%提高到2020年末的83.10%,提高2.52个百分点。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3622550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736896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863992人,乡村人口减少12070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6.82个百分点。

民生领域投入持续加大。“十三五”期间,兰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十二五”末185.19亿元增加到“十三五”末的247.13亿元,年均增长7.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十二五”末344.00亿元增加到“十三五”末的485.73亿元,年均增长7.7%。民生支出投入力度加大,有效保障和改善了民生。全市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农林水事务累计支出分别为405.54、34.61、232.83、196.81和196.7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4.7%、0.5%、17.5%、5.8%和6.2%。

民生保障硕果累累。社保体系不断健全,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72.4%和67.4%,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7%,较2015年提升3个百分点。教育资源供给不断扩大,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195所,新增学位11万个,义务教育阶段超大班额全部消除、大班额比例下降为0.96%,普惠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4.1%,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1.58%。“十三五”末,全市辖区内各类学校共1282所,在校学生数113.93万人,专任教师数6.57万人。与“十二五”末比较,学校数增加353所,“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4.14%;在校学生数增加14.37万人,年均增长2.27%;专任教师数增加1.04万人,年均增长2.92%。“十三五”末,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数34.92万人,较“十二五”末增加4.11万人,年均增长2.11%,自2013年以来全市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入学率连续9年达到100%。

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医联体、分级诊疗、先看病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报全面推行,公立医院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十三五”末,全市卫生机构数2245个,其中医院116个;全市卫生机构人数4.99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3.22万张,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3.40人,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床位数6.51张。与“十二五”末比较,医院数增加21个,卫生机构人数1.01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增加0.94万张,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增加0.05人,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床位数增加0.76张.社区、行政村全民健身设施实现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08平方米。集中力量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投入扶贫资金近40亿元,永登、榆中、皋兰、七里河4个县区实现脱贫摘帽,25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31.7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202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152元,比“十二五”末增加13064元,年均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52元,比“十二五”末增加5031元,年均增长8.8%。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从“十二五”末的2.82(以农为1)缩小至2.74,缩小0.08。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十二五”末的20156元增加到“十三五”末的25892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7940元增加到11551元,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28.5%和45.5%。

七、金融领域更加活跃、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五年来,兰州金融业不断改革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提升,资本市场表现活跃。“十三五”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9083.88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1倍,五年年均增长2.7%;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3167.60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8倍,五年年均增长12.7%。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044.77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2倍,五年年均增长3.0%;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2954.98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9倍,五年年均增长13.5%。金融业增加值从“十二五”末的240.36亿元,增至“十三五”末的431.51亿元,年均增长11.6%。

五年来,兰州科技创新快速发展,与经济呈现同步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十三五”末,兰州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61.21亿元,比“十二五”末(40.55亿元)增加20.66亿元;“十三五”期间,全市R&D经费支出年均增长8.58%,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5.70%)2.88个百分点。2019年,全市R&D经费投入强度[1]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2.0%的大关,达到2.25%,高于全省同期数0.9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同期数0.02个百分点。

“十三五”末,全市科技成果登记数量1555个,鉴定为科技成果数量932个,其中国内先进40项。与“十二五”末比较,科技成果登记数量增加1017个,鉴定数量增加553个,其中国内先进增加33个。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显著增加。“十三五”末,全市专利申请量为14050个,专利授权量9289个,与十二五比较,专利申请量增加8347个,授权量增加6375个。

八、社会事业稳步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教育投入持续扩大,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十三五”期间,全市财政累计用于教育的支出达405.12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增加169.24亿元,年均增长3.49%。“十三五”期间,全市教育资源供给不断扩大,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195所,新增学位11万个,义务教育阶段超大班额全部消除、大班额比例下降为0.96%。“十三五”末,全市辖区内各类学校共1282所,在校学生数113.93万人,专任教师数6.57万人。与“十二五”末比较,学校数增加353所,“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4.14%;在校学生数增加14.37万人,年均增长2.27%;专任教师数增加1.04万人,年均增长2.92%。“十三五”末,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数34.92万人,较“十二五”末增加4.11万人,年均增长2.11%,自2013年以来全市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入学率连续9年达到100%。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十三五”末,全市幼儿园数为864所,入园学生数12.54万人,专任教师8790人。与“十二五”末比较,幼儿园数增加400所,“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10.92%;入园学生数增加4.90万人,年均增长8.61%;专任教师增加3959人,年均增长10.49%。截止2020年末,全市普惠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4.1%,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1.58%。

卫生资源供给扩大,居民健康意识明显提升。卫生资源量增质优。“十三五”末,全市卫生机构数2245个,其中医院116个;全市卫生机构人数4.99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3.22万张,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3.40人,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床位数6.51张。与“十二五”末比较,医院数增加21个,卫生机构人数1.01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增加0.94万张,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增加0.05人,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床位数增加0.76张。重点医疗机构开建投用或升格升级。市一院医疗业务综合楼、市三院医养结合项目建成投用,省妇女儿童医疗综合体、市中医医院异地新建项目主体完工,市妇幼保健院、市口腔医院异地新建项目启动建设,市二院升格为三甲医院。

环境质量持续提升。2020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15年下降46.7%。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2020年全市空气优良天数历史性突破300天,达到312天,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5.2%,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全年平均气温为11.1℃,比上年偏低0.1℃。年日照2096.1小时数小时,比上年偏多7.8小时。年降水量341.2毫米,比上年偏少26.7毫米。扩大“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完成营造林12万亩,累计新增、改造城市绿地95.47公顷,新建改造小游园8个,建成精致游园公园13个。打造两山魅力景观带,实施面山提升改造项目7个,完成绿化面积1189亩,城市绿量不断增加。

五载耕耘结硕果,继往开来续新篇。“十三五”圆满收官,为“十四五”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十四五”时期,是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已经开启,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兰州市将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兰州,奋力谱写新时代美丽新兰州的华丽篇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