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南怀瑾在《禅宗与道家》中指出:“黄帝曾经拜过七十二个老师,遍学各种学问,最后西上甘肃的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
《庄子·在宥》记载:“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黄帝叩见广成子问:“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颇为赏识,于是“蹶然而起”,面授机宜:“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牢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最后,广成子总结说:“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这一记载是黄帝问道的核心内容,浓缩了古代养生理论的精华,被誉为中华养生文化的源头。由此衍生发展的道源养生文化,传承千年而经久不衰,这些对于现代人的心理问题是一剂非常好的良药。
1.戒骄戒躁,去除心尘
广成子答曰黄帝:“尔治天下,云不待簇而飞,草木不待黄而落,奚足以语至道哉?”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广成子告诉黄帝,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先要戒骄戒躁,去除心尘。黄帝也由此悟到自己一则是由于不明至道而骄狂,二则是由于心尘无明而孤陋寡闻。于是他痛定思痛,下定决心,再次登山,执弟子礼虚心请教。
这里所说的戒骄戒躁,去除心尘,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摆正心态,找准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把握好自己的身份。所以,这是我们要修行的第一道关,就是静心之道,消减自己内心的欲望,拔除欲望之尘,这可以说是修炼“内功”,是通往心理健康的必由之路。就如《道德经》里讲的“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2.持守虚静,弃绝外扰
黄帝退而闲居三月,复往见之。广成子方北首而卧,黄帝膝行而前,再拜,请问治身之道。广成子蹶然而起曰:“至哉!子之问也,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而形,无摇而精,乃可长生。”
这段所说的就是“不以物役,无为而治”的心态。就是说我们做事要先把人做好,把过多的欲望和过高的期望放下,恢复一个宁静自然的状态,不被外界的一切所干扰,心静神清,看似无视无听,什么也没想,什么也没做,但精神集中,这样时间长了,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面貌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不但身体不会衰老,精神也不会疲惫。
要使自己身心健康,一定要学会持守虚静,弃绝外扰。要能抵得了诱惑,守得住寂寞,这样才能慢慢地听见内心的声音,学会内观、内视,才能守元抱一。
3.慎内闭外,以处其和
我们再接着看:“至道之精,杳杳冥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必净必清,无劳而形。慎内闭外,多知为败,与日月参光,与天地为常。”做到内心清静,不被外界环境所扰乱。
“无劳尔形,无摇尔精,乃可长生”。这句是说我们要学会“制情节欲”,就是控制我们的感情,节制我们的欲望。长寿之道在于惜福惜命,要慎内闭外,谨慎自己内在的思想,去除妄念,杂念;排除外在的纷争、干扰,不为外物而转动。保持简单、清静、无为的状态,而不要去学太多的知识,拥有太多的思想,反而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烦恼,无谓的消耗生命。
4.清静无为,返璞归真
崆峒山是以黄帝问道于广成子而闻名的,广成子是庄子所述的有高度哲理修养的哲人。广成子之名,取大成功、集大成的意思,意喻“专一进取而不旁骛,获得广而大才成功”。
智慧的广成子他要修道为什么选择“崆峒山”,这个山为什么要叫崆峒山,它有什么深意呢?
在数千年文化衍进、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崆峒文化在中原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扮演着重要角色。要说崆峒山名由来,先得说崆峒一词来源,“崆峒”一词在古代本无山字偏旁,本是一个氏族部落民族语言的音译。所表达的是一个方位或一个区域所有部落的总概念。崆峒,又名“空同”,包含了道家“大无”而空,大同而和的境界。崆峒道源文化的主要依据是黄帝问道广成子的故事。根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崆峒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更因其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和道源文化,而充满了无尽的生气与活力。来源:道源圣地,原文有修改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