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茫河西,天地辽阔;
巍巍祁连,一脉相延;
万马奔腾,册页飞跃。
深邃历史,不凡记录;
策马扬鞭,岁月跌宕;
逐梦前行,弱水记忆。
白云漂浮,每朵都好像隐藏着一个故事悬在祁连山上空,在青黄分明的田野隐约着灵魂深处的温暖。峰顶的积雪在云层的间隙微微闪光,让人分不清翱翔的鹰是飞向云还是雪。绿意葱茏,豁然开朗,奔驰在青稞丛间,不疾不徐,生命中,总有得意的张扬和悦美的炽烈。
月光所照,皆是故乡;
双脚所踏,皆是生活。
一个人,走得再远,也离不开心的距离。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祁连山绵延千里,雪山巍峨,原野已泛出金黄,风吹草动现出遍地牛羊。行走在昔日的皇家马场,右手的祁连山与左手的焉支山在视野里上下跳动,广袤的草原上点缀着悠闲的牛、羊、马、驴。此时焉支山已不可见,唯有巍巍祁连横亘在前。默念着这首传唱千年的悲歌,放眼如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面积最辽阔的军马场之一:山坡上马匹肥壮,羊群如云,牛在自由漫步——祁连山与焉支山下,六畜繁衍、生生不息。
草木清幽,天高云淡。幽蓝中携深邃,神秘中透淡雅。此刻,山丹花开得正艳,迎着祁连的巍峨,皑皑雪峰的倒影清澈澄亮,水光山色令人沉醉。放飞心情,纵马驰。世间一切伟大的壮举总是默默完成的,历史把我们带回了一个久远深处……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冰,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唐代大诗人韦应物《调笑令》笔下的这片草原,就是闻名全国的山丹马场大草原,也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的军马场。
翻开史册,记忆在延伸;纵马驰骋,思想随风飘曳。山丹马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冷龙岭北麓的大马营草原,地跨甘青两省、毗邻三市(州)六县,总面积329.54万亩。初始于公元前121年,具有2100多年的悠久历史,面积约90万公顷,以高山草原为主,四季迥异,风景醉人。其南面巍峨壮丽、白雪皑皑的祁连山。祁连山是河西走廊的命脉,千百年来以其丰厚的养分、滋润和孕育了土地上的人们和生灵,父亲般的伟大。山丹马场地势平坦,水草丰茂,夏季绿草如茵,冬季金黄起伏,素有“丝路绿宝石”之美誉。
匈奴人称祁连山为“天子山”,称焉支山为“母亲山”。“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这首匈奴人传唱的悲歌,表达的不仅仅是情感,更是一种精神的皈依。
遥想当年,光华万丈。两千多年前,随着匈奴势力的不断强大,他们赶走了自先秦以来栖居在这里的大月氏,迫使大月氏西迁,这里便成为他们生延蕃息之地。
那时明月当空,西汉王朝的月光还没照耀到河西走廊的这片大草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茫茫草海,让这里成为一道天然屏障,自古以来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时轮飞转,历史在这里留下了浓墨重彩。汉武帝刘彻是一位韬才雄略的皇帝,凭借敦厚实力,及时反击匈奴,从根本上解决来自北方威胁的历史任务,提上了议事日程。当汉武帝宣诏后,满怀抱负的青年才俊张骞,挺身应募,毅然挑起国家和民族的重任,勇敢地走上了征途……
人类从来都不甘寂寞,丝绸之路正是源于各地的文明之间的相互吸引。
凿空之旅,起初只是为了消弭军事威胁,谋求和平发展。谁知却走出了一条连接古今,贯通东西的丝绸之路。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刘彻为联合远在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遣年仅27岁的张骞从长安出发,途径青海,翻越大斗拔谷,在祁连山脚下穿越一段全长28公里峡谷地带,从扁都口进入河西走廊。展现在张骞和他的使团面前的是一片地势平坦,水草丰茂,风光旖旎的广袤草场。这片草原西汉时称汉阳大草滩,也就是如今大马营草原所在地。
面对绵延数百里,漫无边际的丰美草场,张骞和他的使团被这里的蓝天、白云、草原的充满的勃勃生机深深吸引,为之震撼和留恋,再也无法压抑住心中的喜悦,当即详细记录下这里的一切。因为他知道,在这个民族纷争、动荡不安的年代,对于一心想北击匈奴,开疆拓土的大汉天子汉武帝来说,这里无疑将成为汉帝国屯兵养马的理想场所。
让人痴迷的景象背后总会潜伏着各种不悦。张骞和他的使团在西行途中并不安全,伴随而至的是危机重重,险象环生,没多久他们就被匈奴骑兵发现,抓获押送至匈奴王庭被滞留,这一滞留就是十年时间。行动可以束缚,但思想难以控制。滞留期间张骞对河西走廊以及祁连山,焉支山养马屯兵的情况有了更深刻地了解。
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公元前126年,张骞和随从堂邑父趁匈奴放松警惕,逃出王庭,继续西去寻找大月氏,未果。此后经过无数生死磨难,从西域长途跋涉,终于回到了长安,虽然没有达到出使的目的,但对河西走廊及西域的风土人情、地理地貌、物产、军事防御等有了全面的掌握。
持节西行,不辱使命。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为汉武帝河西之战提供了重要依据。公元前121年春,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依据张骞提供的行军路线,从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率部急速转战六天,连续扫荡了匈奴的五个部落,抗拒者以武力征服,降服者则予以安抚。
战争不是目的,只是另一种生命的抗争。公元前121夏,霍去病再一次翻越大斗拔谷进入河西走廊,在汉阳大草滩与匈奴人展开激战。越过匈奴人放牧的焉支山,斩杀了匈奴部落首领折兰王、卢胡王,行军数千里,追击歼灭匈奴军近万人,惊慌失措的匈奴休屠王和浑邪王率残部逃走。之后,又横穿大漠,绕道居延泽,千里侧击匈奴,彻底消灭匈奴残部,斩杀浑邪王,取得了河西之战的胜利,汉阳大草滩,正式纳入汉帝国版图。
马在那个年代,不仅仅是生产力,更重要的战略“武器”。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诏在中央设苑马寺负责马政,在西北边郡设牧师苑马,三十六所,牧养军马,数量达到三十万匹,汉阳大草滩牧师院便是其中之一。经营西域,安定边疆,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河西地区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河西四郡,打通了河西走廊大通道,屯军驻守,经略边关。利用扁都口、白石崖、平羌口、皇城等隘口,险要的地势,构筑了较为完善的军事要塞和防御体系。汉阳大草滩地处四郡中部的今甘肃山丹大马营境内,有宽广的土地、浩海的天然大草场和富足的水源,是最为理想的养马基地和屯兵之所。
捍军威,养军马。汉武帝诏令将获得的数百匹大宛军马,也叫天马,运送到汉阳大草滩放牧和繁殖,与蒙古马杂交,培育出新的品种马,这大概就是世人传说的“汗血宝马”。
巩固边防,寓兵于农。西汉王朝实行戍边屯田和移民屯田,即“军屯”和民屯”制度。设田官,戍边屯田士卒最多时达60万人。由于移民屯田和连年的战乱,河西各大马场逐渐消亡,时至汉光武中兴时,仅剩下汉阳流马苑(今山丹马场),由羽林郎监管。
历史总是出乎人们的想象。
打开册页,一切尽在展现!
每个朝代总会留下有关马场的记忆。
历史在演变,马场的变迁总是充满了故事。
时间定格在1949年9月21日,马营滩残破的明代城堡上升起了第一面红旗。山丹马场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这里是马匹繁衍、生长的理想场所。这里有四季冰封的雪山和冰川,湖水晶莹,草原碧绿,松涛声声。1949年9月21日,人民解放军到达大马营,山丹军牧场解放,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丹军牧场。山丹马场建设与新中国同步进入全面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随着现代军事科技的运用和农业机械的推广,山丹马需求量大减。2001年9月10日,山丹军马场整体移交中国牧工商(集团)总公司经营管理,实现了由军队保障性单位向社会化企业的全方位转变,从而结束了2000多年军马培育的历史使命,悄然退出了历代兵家必争的历史舞台。当那些铁马冰河的记忆渐渐远去,穿越千年的风雨,如今的山丹马场又踏上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征程。
时间注视着这片充满生机的热土,孕育了万马奔腾的大草原;我们在时间中穿梭,期许留下更多的故事。祁连雪山在草原上投下魔幻的光影,碧绿的草原、蔚蓝的天空、远处的祁连雪峰交相辉映,星星点点的帐房、黑白相间的牛羊、阳光下粼粼的溪水、牧草中烂漫的野花、旷野间俊逸翻飞的蜂蝶构成了一幅奇妙无比的草原美景,展现出独有的雄浑壮阔之美。草青了又青。
晴朗的天空下,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山花烂漫蜂飞碟舞,绿浪如波,被苍松翠柏和茂密的灌木覆盖的祁连山,如一道绿色屏障耸立在草原的南边,呈现出绿水青山的美丽景象。极目远眺,融入这诗情画意般的悠悠大草原而忘乎所以。
一马当先,铸心笃行。徜徉在美丽的马场草原,神驰于历史的烟云之中,满目青翠。策马扬鞭,驰骋山丹马场尽享大自然的本真和飞越;以梦为马,在山丹马场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寻找欢乐的温 情。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树木和花蕾站着不说话。祁连山的白雪,化作流云朵朵,在蔚蓝的天空飘荡。千年马场,人间最美的故乡。翠绿草如茵,碧波荡漾,伸向那无尽的远方。蝴蝶飞舞,蜜蜂匆忙;片片繁花,洋溢着芬芳。窟窿峡的溪水,在欢畅地流淌。青青的草原,广阔了男儿的胸膛;红红的胭脂,娇美了女儿的容妆。焉支山的青松,伴随涛声阵阵,在幽深的山涧回响。
千年马场,人间最美的故乡。油菜花似锦,灿烂阳光,闪动着耀眼的金黄。虫鸣鸟叫,獐鹿暗藏;缕缕香风,捧送来清凉。大黄沟的蘑菇,在悄悄地生长。青青的草原,广阔了男儿的胸膛;红红的胭脂,娇美了女儿的容妆。大马营的草原,养育神驹战马,是优良的天然牧场。千年马场,人间最美的故乡。远道有嘉宾,前来品尝,青稞酿出的玉液琼浆。水草丰美,遍地牛羊;骑上骏马,歌声在飞扬。云天里的雄鹰,凌空展翅任翱翔。千里草原,骏马曾经驰骋疆场;百年伟业,良驹从此致力农桑。
千年马场,人间最美的故乡。劈波斩浪,在绿色的海洋,任风吹开想象的花蕾!
作者:赵武明,金城文化名家、作家、评论家、网络文学研究专家、编剧、纪录片策划撰稿人、资深媒体人,甘肃省网络作协副主席。代表作有散文集《苍茫河西》《黄河东流》《守望长城》等;评论集《文学的向度》《向左向右》《文学的力量》;影视《千年一信》《千年穿越》《大河之上》等;主编《百合绽放》《九色甘南》等,在兰大、西北师大等做主题讲座。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