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发生在会宁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一名走乡串户的唢呐客和他的乐队,在一户人家的葬礼上,成为了新冠疫情的密接者。隔离不隔心。在隔离酒店,他向我们讲述了一段真实而朴素的心路历程。
隔离日记
作者:杨晓龙 朗诵:李姝燕 吴亚娟
作为一名吹唢呐的手艺人,我参加过很多的红白喜事。在欢快高亢的唢呐声中,我看到了大红盖头掀开时那种娇艳如花的幸福;在如泣如诉的呜咽中,也目睹了生离死别的潸然泪下。此刻,当我在隔离酒店的窗口望着夜幕下的会宁县城,突然觉得外面的世界好大。心底莫名地第一次对赖以为生的唢呐产生了怀疑。当我吹完葬礼上一曲悲怆的唢呐调,还沉浸在生离死别和人生无常的感慨中,疫情猝不及防,仿佛从天而降。
7月10号的早上,伴随着急促的警笛声,疫情防控人员敲开了我家的大门。那一刻,说真的,我有点恐慌,崩溃和悲伤。瞬间的懵圈让大脑出现了空白。等到隔离酒店,安排住宿,核酸检测,加微信群,一切流程结束之后,略感疲惫的躺在床上时,才发现洗漱用品,甚至连从不离身的充电器,都落在了家里。两手空空,肚子空空,脑袋也空空。我第一次感到了饥饿,而且是有种惶恐的饥饿。简单的沟通之后,一个短发的穿着厚厚防护服的女孩,给我送来了生活用品,食物和充电器。大口吞咽下食物之后,又喝了一瓶矿泉水,总算是长长的舒了一口气。但内心还是有些忐忑,浑身觉得好像没有一点力气。我在房间里不安地走来走去,甚至,到卫生间,下意识的拧开了水龙头。水花溅到了我的脸上,有点冰凉的感觉。手机里来信息的声音,似乎比往日里更加响亮。在朋友圈里,我看到和我一起参加过那场葬礼的乐队成员,都和我一样,隔离在了这个酒店。微信里一两句简单的问候和关切,在平时都是不经意的划过。这个时候,正好一条一条的回复:有人端吃掌喝,有人嘘寒问暖,除了限制外出,其余还算舒坦。那一刻,我突然又想起唢呐,或许,只有唢呐的高亢低沉起承转合,才最契合我此刻的心情。
7月11日,洗漱之后,我听到楼道里熟悉的细碎脚步声,又是那个小姑娘端来了早餐,轻轻地放在了过道里的小凳子上。太安静了,连塑料袋绽开的瑟瑟声,都清晰可闻。包子,小米粥,鸡蛋,小菜,简单而又可口。平日里早一顿晚一顿,甚至有时错过了早餐。而现在,有人轻轻地端来,轻轻地敲门提醒。一切虚幻而又真实。村子里的微信群里,有人发来了我家里的视频。牛和羊,鸡和猪,都收拾的妥妥帖帖,一点儿看不出没有主人的慌乱。视频里,老黄牛卧在牛棚的阴凉里,很有节奏地反刍着,目光幽深而安宁。菜园子里的黄瓜青翠欲滴,西红柿红粉相间,茄子垂到了地垄上,仿佛一夜之间潜生暗长了许多。窗外的阳光照到了我的脸上,有些恍惚。那一瞬间,那个给我安排隔离地年轻女孩脸庞上细碎的汗珠和淡淡的微笑不知怎么就浮现在眼前。她好像没有抱怨过什么,也看不出紧张和惶恐。只是安分守己的,默默地做着自己应该做的。
7月13日,照例是测温、做核酸。那个裹得严严实实的女孩子又来了,像往常一样问了身体状况。我没有问她的年龄,但是我感觉和我的女儿差不多,也许是刚出校门的孩子。她,还有酒店门口帐篷里的他们,其实和我一样,也回不了家。而我还可以在床上躺着玩手机,看电视,他们,也许只能24小时轮流守着,还要填写各种表册,要给和我一样的隔离者重复测温、核酸检测,还要给我们送一日三餐。那么热的天,那么厚的防护服,那会很热吧。
朋友圈每天都推送着外面的世界。有跪在地上给孩子做核酸的,有志愿者举着喇叭维持秩序的,有黑夜里在交通要道上扫码测温的,还有在进出村口的帐篷里吃泡面的,还有配送蔬菜食物厢式货车、快递小哥、巡逻的车队,以及来自景泰、静宁等地的方舱队伍。外面的世界,没有因为疫情停顿。一少部分人承担了大多数人的日常运转,他们和这里每天进出给我做核酸的女孩一样,疲惫而坚韧。我做不了天使白,志愿红,守护蓝。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一个会吹唢呐走村串户吃百家饭的吹响。吹一个村庄的兴衰变迁,吹一家人的喜怒哀乐,吹自己的付出和回报。
疫情终将过去,生活终将永续。每个人既是家庭的,更是社会的。在这场特殊的疫情中,也许对每个人而言,医护也好,值班也好,保供也好,志愿者也好,甚至居家坚守不聚集也好,都是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一部分,只不过,有人更辛苦、更有责任和压力。
连续几天各项指标正常,也许再有几天,我就要结束隔离回家了。可惜,我走的太匆忙,没有带唢呐。要是此刻有一把唢呐,我一定会用心吹一段《百鸟朝凤》,或者是《春节序曲》,不为别的,只为这些陌生而熟悉,悉心而疲惫的医护人员,以及许许多多在外面为我们守护的人。来源:会宁文旅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