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下沉社区战疫情 为民服务显担当

  七月伊始,又一轮疫情突如其来。兰州市救助管理站在实行闭环管理、分区管理,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活的同时,共派出30名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协助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挺身而出,逆行而上,以行动践行初心、用担当诠释使命。

  有力不在个高,举重无关体重——王欣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王欣同志居住的草场街街道是这一轮疫情最严重的区域之一,疫情爆发后,她第一时间向驻守社区报到,参与疫情防控。疫情前期,她所在的社区全域临时管控,她每天白天坚守在卡口点,落实卡口点进出人员“一扫三查”,晚上配合医护人员做重点区域全员核酸检测,她和社区工作人员冒着风雨搭建临时监测点,维持核酸现场秩序,群众做核酸检测的积极性不高,她就拿着喇叭,一个小区一个小区,一栋楼一栋楼喊话,动员群众有序出门到指定地点进行核酸检测。

  她所驻守的草场街社区辖区内基本都是中高风险区,且多为老旧小区,缺乏物业管理,防控任务十分艰巨,但是为了避免疫情扩散,干部都是就近下沉,社区驻守干部大都被封控在家,“任务多,人手少”是整个社区面临的问题,王欣同志负责的点位是一个高风险小区,整个小区只有两名值守人员,她们承担着整个小区出入值守、物资配送、垃圾清理、对接消杀、组织核酸、闭环就医等全部工作,并及时协调转运阳性确诊病例4人,密接人员8人。


  对她来说最大的挑战应该是物资配送,小区内共有27户封控家庭,每天都有几百斤的物资需要配送,和她搭档的也是一位女同志,八层的楼栋,没有电梯,所有物资、中药、抗原检测盒等都由她俩挨家挨户送到家里,体重只有八十多斤的她提着三四十斤的东西,还会幽默的说一句“有力不在个高,举重无关体重”。但实际上刚开始几天送完物资后她都会严重四肢脱力,笔都拿不住。宽大的防护服对于身材矮小的她是一个难关,闷热不说还严重影响行动,第一次送物资还没经验,直接穿着就上了,裆部快到膝盖的位置,爬楼梯根本迈不开腿,两只手上各提着几十斤的东西,根本腾不出手来提衣服,只能一个台阶一个台阶挪动,两百多斤的物资她送了两个小时。后来她穿防护服都会用胶带在腰部腿部缠起来,但是缠过之后防护服会更闷,而且提重物爬楼梯时很容易喘不上气,每次脱防护服,她都煞白着脸,防护服帽子里能兜半兜的汗水,脱完脚底都是一滩的水迹。

  除了工作之外另一个挑战就是工作条件。她驻守的点位硬件设施就是放在小区门外的两张椅子,遮风挡雨全靠屋檐,她说这是“360度河景天窗”。吃饭方面,她独居,没有做饭的条件,中午饭和下午饭都在点位解决,一开始还有外卖,就点了外卖放椅子上蹲着吃,外卖的时间也是没有定数的,她说最难的一天外卖三个小时没送到,饿着肚子送了两次物资,后来是送保供物资的货车师傅在她登记物资的时候偷偷给她放了一包饼干和两根火腿肠。吃了三天外卖也没了,就吃方便面,没有热水泡开,就就着凉水干吃面饼。早上七点半到岗,晚上十一二点回家,夜里还要留意小区内突发疾病人员就医转运,遇到特殊情况就需要24小时值守,累极了就轮换着瘫在椅子上打个盹或者在搭档的车里眯会儿眼。

  高强度的工作、时刻紧绷的心弦,王欣同志也曾感受到疲惫,她甚至不敢接家人的电话,她怕见到家人关心的神情,提起的那口气会松下去,她给妈妈发去一张穿着防护服扮作大力水手的照片,过了很久等她再拿起手机,看到妈妈撤回了好几条消息,最后只留了一句“克职尽责时千万要保护好自己”,以及一张也在社区疫情值守的照片。隔着网线,两代人,从彼此的照片里看到了同一份责任、同一个使命,得到了继续前行的坚定力量。

  互敬互爱、同甘共苦——陈超、张彩姑

  在兰州市救助管理站里,有这样一对普通的90后“双职工”小夫妻。自7月兰州疫情发生以来,妻子张彩姑被单位第一批派出专职下沉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丈夫陈超继续在单位开展全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和防疫工作,两口子不仅肩负着疫情防控的职责,也肩负着父母的职责。

  早上六点多,天刚蒙蒙亮,为了不打扰熟睡中年仅1岁的宝宝,陈超和张彩姑夫妻俩赶紧摸索着起床。简单洗漱后,一个忙着做一家人的早餐,一个忙着给儿子收拾需要换洗的衣物。疫情防控期间,为了保障家人的安全,夫妻俩商量每天回家前先对全身进行酒精消毒,到家先与儿子隔离一米开外,等洗澡消毒后再和儿子接触,夫妻俩每天互相提醒:“记得戴好口罩,记得多洗几遍手...”单位——家、社区——家之间不停奔波,对他们来说每天都是一场争分夺秒的“接力赛”。

  7月20日,由于小区封控,丈夫陈超也参与到所在小区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处于高风险区的一家三口便开启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攻坚战”,夫妻俩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同样认真坚守着岗位。防疫工作越靠后,战役越吃紧,一边是不断升级的管控要求,一边是应接不暇的群众诉求。张彩姑在值守小区入口时,除了要守好大门,做好劝导工作外,还要十八般武艺齐上阵,以热诚的态度精准应对群众各项需求,一般问题就地解决,困难问题协助沟通解决,特殊问题向上汇报解决。“请带好口罩开门,我给您送菜来了”,在值守封控单元期间,他们每次执勤爬上6楼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去蔬菜已经成为习惯。由于小区面积大、范围广、住户多的原因,在每日协助医护开展全员核酸时,夫妻俩早上6点多就分别到达各自的指定地点开始一天的工作,为检测管贴码、帮医护加固防护服、抬桌子、维持秩序等等,“xx号楼X单元的住户们,请带好口罩下楼采核酸啦~”一天下来,重复的话语说了上千次,嗓子又干又哑。但回到家他们看见可爱的儿子伸着手咿咿呀呀地喊“妈妈抱!妈妈抱!”,瞬间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工作的艰辛、生活的繁琐,让相守两余年的小夫妻更加紧密,他们是无数“双职工”家庭的缩影,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是“他们”用奉献、坚持、担当的精神助推着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宁。

  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赵海林、孙虎成

  “您好,请配合我们量一下体温,谢谢。”赵海林正在给进入小区的居民测量体温。兰州疫情爆发之后,孙虎成、赵海林做为救助站里的老党员第一批被派驻社区,参与社区的抗疫工作。

  在单位,他们是救助管理站的中层干部、科室领导,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疫情突发后,他们又第一时间向所属社区报到,投身一线,抗击疫情,密切配合社区工作人员进行防疫宣传,测量体温、登记信息,劝导居民少出门、不串门、不集聚,为他们认真细致地讲解疫情防控相关知识。还通过张贴标语、发放材料等方式,耐心宣传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防护措施,提高小区居民的防范意识。

  按照社区安排执勤点24小时值守,一个点位三名同志,所以很多时候需要在帐篷里过夜,晚上蚊子多了,就走一走,实在困了,就喝口茶。“您好,您是小区居民吗?”“请扫一下小兰帮办!”…每一辆来往车辆和进入小区人员都要检查和记录。“许多医护人员都日夜奋战在防疫一线,作为一名老党员,更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临近退休的孙虎成说。靠着这样细碎而认真的排查,他们默默地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出力。

  助力抗疫、青春无悔——汪萃

  “没问题,我这会就联系。”早上7点,接到徐家湾村社区工作人员的电话,汪萃立即打起精神,对辖区来兰返兰人员进行电话流调,排查是否按要求做好“落地检”“和“三天两检”。这是疫情前期汪萃每天必要的工作,一些群众刚接到电话还会产生抵触心理,拒不配合提供信息,害怕是不法分子套取个人信息实施诈骗,甚至一度挂断电话,汪萃耐心地阐明身份解释清楚流调工作的必要性,做好群众情绪疏导,消除误会,完成流调。

  随着兰州疫情形势的严峻,辖区内常顺小区准备做全员核酸检测,夜幕降临又正值大雨倾盆,在没有帐篷和合适的房间提供给医护人员的条件下,汪萃主动为医护人员撑伞挡雨,维护秩序,坚持到最后一位居民完成扫码采样。收拾好核酸检测物资后,3位从渭源来兰支援的医护人员焦急等候调度车来接,可是由于天气恶劣、司机人手不足,等了半个多小时都还没来。“其他所有同事就等我们回去集合统一下班了。”看着医护人员又冷又饿,汪萃赶紧与社区协调交接,开着自己的私家车将医护人员护送到了他们的集合地点。

  党旗高高飘扬,党员冲锋在前。汪萃坚守防疫卡口点、劝导居家防疫,充分展现了年轻党员积极乐观、迎难而上的良好形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助力社区基层抗疫工作。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