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下午15:00—17:30,由西北师范大学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科研平台集群主办,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中国甘肃网、《丝绸之路》杂志社联合承办的“玉文化与华夏文明高端论坛”系列活动第三讲《史前至夏商时期“独山质玉器”揭秘》在线上成功举办。
主讲嘉宾为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古玉研究中心主任韩斝副研究馆员,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书记、副研究员、考古领队王凤剑和南阳师范学院珠宝玉雕学院副教授王征担纲讨论嘉宾,甘肃文化发展研院常务副院长冯玉雷主持。郭大顺、邓淑苹、薛新民、王方、易华等资深考古学家、玉学家、学者与238名各界人士共同听会,郭大顺、王方还参与讨论。
黄山遗址发掘清理出一批仰韶文化早期墓葬,与玉石器制作有关的仰韶文化晚期大型长方形“前坊后居木骨泥墙式”建筑、工棚式建筑,屈家岭文化中小型玉石器作坊址、活动面多处、祭祀坑、瓮棺葬;出土了数量丰富的钻、刻刀、磨墩石质制玉石工具、玉石料残次品、陶器、骨器等。说明黄山遗址在仰韶文化晚期和屈家岭文化时期就是一处集加工、交流玉石器为主的(玉石器制造基地+港口)大型中心聚落遗址。
韩斝副研究馆员以独山玉料研究为基础,结合考古成果、文献资料、田野考察及南阳地区及周边相关遗址出土玉器,介绍分享他的探索、研究心得。他介绍,独山玉既不是闪石玉,也不是辉石玉,而是“黝帘石化斜长石”,或者说是斜长石类玉石。独山玉的分类沿用传统方法,即按颜色分类。依颜色,可将其分为八大类,分别为白独玉、绿独玉、黄独玉、青独玉、红独玉、紫独玉、墨独玉。其它多色玉统称杂独玉。独山玉中产量最大的是杂独玉。多种颜色不同的玉常混杂在一起,呈现绚丽多彩的面貌。
韩斝研究发现新石器仰韶、屈家岭时期的器物种类虽然较少,但劳动生产工具与斧钺占据主流,并且以独山石或独山玉围岩制作的器物占较大的比例。仰韶时期至屈家岭时期,是独山玉治玉的发展期。龙山期的玉石器除保留仰韶时的一些特点外,还有了自己明显的区别,器物造型相对规范,玉质档次相对较高,磨制光滑。用玉的范围已超出南阳盆地,东北已到今安阳、郑州一些区域。向南已到江汉平原,甚至凌家滩遗址、石家河遗址出土的玉器很大一部分都是出自伏牛山周边几个古玉矿(透闪石、蛇纹石化大理岩、蚀变辉长岩等),南阳出产的绿白、清白、花白等独玉。通过沁色对比研究疑似独山玉质器物也可能到达良渚、三星堆、金沙等地。夏商之前南阳独山玉分布范围在仰韶、龙山文化基础上进一步有大的跨越。
神农以石为兵,黄帝以玉为兵,蚩尤以金为兵,禹以铜铁为兵;夏商又以璋圭立国。当炎黄战胜蚩尤之后,玉在远古中国人们的心中已高于青铜,它不但熬败了青铜时代,也见证了铁器时代,甚至当代玉在中国人心中也是神圣的。因此丝绸之路的前身是玉石之路,玉石之路重要策源和发源地应该包括发生于伏牛山周边南阳黄山遗址。
根据《山海经?海内经》:“ 黄帝妻嫘祖生昌意 ,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颛顼应当是炎黄两部族(龙山文化与屈家岭文化)的融合。颛顼“绝地天通”之后很多地方出土的屈家岭与龙山文化中(黄山造)玉钺、玉戚,说明炎黄部族融合以后所达到的势力范围。“绝地天通”:实际就是上古中国发生的一个重大事件,具有深远的影响。一是宗教改革,统一信仰与祭祀。二是隔绝上层与各部族之间联系,统一信物(玉钺、玉戚)与分封统一协调各部族。商中期以后独山周边地表独山玉逐渐减少,独山玉质的器物至周代淡出了历史。
讲座结束后,王凤剑书记分享黄山遗址考古出土玉器及相关资料对讲座内容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进行佐证,王征副教授则玉文化内涵研究、挖掘与传承,以及南阳玉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对讲座内容给予延伸解读。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