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渭源:文旅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渭源立足“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聚力文旅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文化植入提升产业价值,以旅游产品延长市场经济链条,强联动、高融合,以文“赋能量”、以旅“促消费”,打造文旅产业集群、文旅产业链,以产业差异化发展为发力点提振文旅复兴,在高质量发展旅游的同时带动县域经济、精神共富。

  架构文旅产业集群

  结合全县文旅产业发展实际,渭源县建立产品开发产业链,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发展文旅产业,按照建设“甘肃中部生态文化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发挥文化旅游产业接一产、连二产作用,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深度挖掘、系统开发,丰富产品供给,最大限度提升旅游产业集群的集成效应和链接效应。

  积极培育链主企业和链上企业,加快文创产品开发,提升文化旅游服务能力,推动文旅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2022年,谋划研发“工业+旅游产品”“农业+旅游产品”“花卉+旅游产品”“康养+旅游产品”等5类文旅产品15个,预计实现产值1500万元。解码地域文化,打造“红火渭源”旅游核心IP,开发爆款旅游产品,不断把现代创意与渭源的美景与文化相结合。围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灞陵桥这一文化地标,设计了以国宝灞陵桥IP为核心的文创产品,例如3D打印灞陵桥、折纸灞陵桥、麦秆画灞陵桥摆件等;与农特产品结合研发党参黄芪饼干、党参葡萄酒等15种康养产品;推出新品“定西宽粉”……“一群多链,聚链成群” 蹚出“五新”渭源文旅产业集群发展的新路径。

  融合提振经济发展

  “党建+旅游”。该县充分发挥“两新”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党员示范带动、企业诚信经营、游客从中受益”的良好产业发展格局。各乡镇党委全面负责本地区全域旅游,各景区成立党支部,乡村旅游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开展工作,形成了完整的全域旅游组织体系。据统计,全县年旅游接待人数201.6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66亿元。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农业+旅游”。推动“农道变游道、农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依托“一核七星”乡村旅游集群,培育园区农业、体验农业、设施农业等业态,通过创新转化,将羊肚菌、金耳、熊掌菇、金丝皇菊、藜麦、辣椒等农特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和特色美食,建成集果蔬采摘、乡村美食、农事体验、农趣娱乐为一体的农业旅游产品带。

  “康养+旅游”。加强院企合作,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培育康养产品25种,药膳菜品20余种。积极鼓励中医康养企业9类产品入驻832扶贫采购平台。

  “体育+旅游”。随着渭源县体育场馆、赛道的建成和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日趋完善,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得到全面发展。2022年来成功举办了16项赛事活动,参与人数共有4000余人,吸引线上、线下观众达18万人次。

  “活动+旅游”。策划“一月一活动,一季一赛事”文体旅活动53项,参与活动人数达1万多人次,线上线下惠及群众86万多人次。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渭源县坚持以项目建设助推文旅产业集群发展。实施在建文旅重点项目,总投资4.42亿元。包括渭河源景区、渭河东源景区、首阳山景区3个大景区基础设施配套项目、乡村旅游项目、县城区出入口生态绿地提升工程、渭河北片区生态绿地提升工程、渭河南片区生态绿地提升工程城市旅游配套项目等。全县先后投资20多亿元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旅游要素,其中仅今年就投入资金3.1亿元。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地质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各1处,全县A级旅游景区达到6处,其中4A级旅游景区2处,渭河源大景区被列入全省18个核心大景区。全县接待床位达到5000多张,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大幅提升。

  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冰雪旅游和假日经济、夜间消费等,成功创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实现了旅游业由夏秋火爆向常年恒温转变。来源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