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资讯 >> 甘肃要闻

非遗过大年 | 听白银曲子戏,会宁剪纸剪出“陇原故事”

白银曲子戏

  白银曲子戏发祥于白银市白银区水川镇大川渡,盛行于黄河两岸及周边地区。由善于词曲创作的大川渡举人张海润以《西厢记》情节内容为参照,根据陇中地区特别是黄河两岸,人们的生产生活业余爱好的习惯,古为今用,大胆创新、编辑成八齣歌舞小曲,冠名《西厢调》。

  曲调有二十七种,大致归为四类:叙述型(岗调、东调),欢快型(银钮丝、六月花),忧伤型(长城、伤感调),风趣幽默型(跳门坎、戏秋千),在具体演唱中四类曲调常常穿插运用,搭配合理,叙事简洁,对白婉言,文字典雅,词句谐美,描情真切。

  《西厢调》小曲不同于其它剧种,曲调较秦腔细腻,无过高音调,曲调较南方剧种高昂,便于传唱,喜唱者不论音调高低,皆可演唱。演唱形式灵活多样,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时随地即可演唱,深受百姓喜爱。久唱不衰、百听不厌。

  《西厢调》小曲创作于最高学府国子监,生长于黄河两岸并深深扎根于民间,富有学院派创作风格,地方性演唱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会宁剪纸

  会宁素有“秦陇锁钥”之称,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孕育和诞生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宁剪纸是会宁非遗文明的重要缩影和杰出代表。

  会宁人一把剪刀一张纸,刀锋至处皆是情。既是一种文化娱乐,也会以红军故事为题材,表达自己的敬意。

  会宁的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清时期已经完全成熟,被广泛地用于当地的民间社会生活中,是当地群众美化家居、装饰节庆,最具传统、最受欢迎的艺术样式。

  常见的题材有花卉草木、飞禽走兽、民俗事象、喜庆寓意、戏曲人物还有民间传说和日常生活等。表现形式以窗花、灯笼花和炕围花,为多剪纸图案以整体对称和十字对称为主。造型生动自由,率直奔放,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别有一番新奇的装饰趣味。

  从农村到城市,从城市到农村,剪、刻、雕,玩弄于手指之间、呈现于繁华之中,会宁剪纸巧手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真情实感、个人情怀将一幅幅灵动的作品留作记忆代代相传,传统和现代的融合让这种古老的艺术绽放着多彩的魅力。

  会宁剪纸以甘沟驿镇最具代表性,1995年甘沟驿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民间剪纸)之乡”,2007年会宁剪纸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甘沟驿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1年,会宁剪纸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来源 :网络综合整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