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曲子戏
白银曲子戏发祥于白银市白银区水川镇大川渡,盛行于黄河两岸及周边地区。由善于词曲创作的大川渡举人张海润以《西厢记》情节内容为参照,根据陇中地区特别是黄河两岸,人们的生产生活业余爱好的习惯,古为今用,大胆创新、编辑成八齣歌舞小曲,冠名《西厢调》。
曲调有二十七种,大致归为四类:叙述型(岗调、东调),欢快型(银钮丝、六月花),忧伤型(长城、伤感调),风趣幽默型(跳门坎、戏秋千),在具体演唱中四类曲调常常穿插运用,搭配合理,叙事简洁,对白婉言,文字典雅,词句谐美,描情真切。
《西厢调》小曲不同于其它剧种,曲调较秦腔细腻,无过高音调,曲调较南方剧种高昂,便于传唱,喜唱者不论音调高低,皆可演唱。演唱形式灵活多样,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时随地即可演唱,深受百姓喜爱。久唱不衰、百听不厌。
《西厢调》小曲创作于最高学府国子监,生长于黄河两岸并深深扎根于民间,富有学院派创作风格,地方性演唱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会宁剪纸
会宁素有“秦陇锁钥”之称,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孕育和诞生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宁剪纸是会宁非遗文明的重要缩影和杰出代表。
会宁人一把剪刀一张纸,刀锋至处皆是情。既是一种文化娱乐,也会以红军故事为题材,表达自己的敬意。
会宁剪纸以甘沟驿镇最具代表性,1995年甘沟驿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民间剪纸)之乡”,2007年会宁剪纸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甘沟驿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1年,会宁剪纸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来源 :网络综合整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