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大民俗”,囊括了众多、具体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是中国人传统文化思想、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的集中载体。为了让大家感受到"非遗"之美,微游甘肃特开设【非遗过大年】专栏,带领大家在新旧年俗的交织中,品味过往,感念岁月,畅想未来!
岷县二郎山花儿
历史渊源:
相传唐末,邻近一些吐蕃人在岷山城一带占山为王,让当地民不聊生。宋中叶,朝廷遣种宜进军岷山战吐蕃人。吐蕃退兵城北四十五公里的元山坪铁城死守。种宜久攻不克,旋经多番苦战,追至洮川击溃吐蕃人并捉其首领,押送洛阳。岷山回、汉群众于五月十七日,在二郎山下南寺,宰羊集会,载歌载舞祝捷。其中有人在庆祝会上用“花儿”唱道:“五月十七二郎山,兄弟征蕃胜利还。手挽手来肩靠肩,全家团圆人人欢。”从此年年定期在此欢乐集会。至明代,宗教盛行,此地建诸多庙宇,集会更添迎神祭祀,形成以宗教为主的民间花儿会。每年农历五月初分布在境内的18位湫神(龙神)全驾出巡,全程巡域。
重要价值:
所唱“洮岷花儿”,分南北两派,除了具有音乐价值和即兴演唱价值外,歌词的文学价值也极高,大量运用了传统的赋、比、兴的修辞手法。它与湫神祭祀一样,凝聚了地方劳动人民的智慧,是研究岷县社会发展历史和民俗文化的宝库。2006年5月20日,二郎山花儿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艺术特征:
①演唱节奏
二郎山花儿“啊欧令”,它的基本节奏,每句一段七字,与七言诗一样。一句四顿,与七言诗一样,单音调收尾,每顿一般两字。
②押韵方式
二郎山花儿“啊欧令”,押韵的格式,基本上是句句押韵的,一韵到底的最多。
③语言特色
二郎山花儿“啊欧令”,它以洮河流域广大地区的方言为基础,岷县的‘儿话’方言更为基础语言,有着鲜明的语言特色。”首先,具有直接性、朴实性。多为广大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只有当地人才了解其真实内涵的语言,纯朴、生动、容易上口。其次,具有口头性、随意性。唱花儿并不能提前想好词,而是看见什么,听到对方唱什么时,才随机应变,当场创作,相互押韵,对歌时如对方上句有几个词,以什么为结尾韵,答对者必须以同样词数、相同的押韵对出,做到这些并非易事,对歌时间长短,歌词内容的水平都能充分体现出歌手的“花儿水平”,对不过者败下阵来,溜之大吉。花儿语言还有一个特点,是有一些专用语言。
通渭小曲戏
通渭小曲戏演唱取用通渭方言,唱词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单,充满乡土气息,在通渭县社会具有较强的亲和力。通渭小曲戏演唱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清曲清唱,无需伴奏,自娱自乐;一种是戏曲表演,依剧本分行当角色,化装表演,说事唱情。所唱曲牌虽同,但前者不代言而后者代言。
2006年9月30日,通渭小曲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23日,通渭小曲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通渭小曲戏早在明代即盛行,当时陕、陇为一省建置,明代陕西武功进士康海和好友户县进士王九思均善歌弹、工词曲,创制乐曲,自比俳优,编戏自娱,有剧作行世。康王二人均仕途不得志,志同道合,名重当时,对关院地区的戏曲有重大的贡献,民间还有关于他们二人组织戏班的传说,他们的影响所及,对眉户、小曲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关系。明代戏剧家汤显祖曾有一首赞颂陇戏曲同行的诗作:“秦中弟子最聪明,何用偏教陇上声。半拍未成声先绝,可怜白头为多情”。这说明当时关陇地区戏曲的盛行与影响。
重要价值:
通渭小曲戏是隋唐燕乐新声散佚于当地民间的一部分,是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代表作,兴盛于清代,它的存世对于研究隋唐燕乐、南北俗曲和明清时调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历史价值,文化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实用价值。
演唱形式:
通渭小曲戏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曲调、曲牌、剧本。
①曲调
“通渭小曲”曲调很丰富,据民间艺人讲大概有一百多个,20世纪60年代,文化馆就组织专业人员开始了对通渭小曲的搜集与整理,现已搜集,整理出来的曲调有90个(现存录音和曲谱)主要以“背宫”“五更鸟”“岗调”“紧述”“慢述”“五京子”等曲调为代表,这些曲调的搜集与整理,不仅凝聚着许多文化工作者的汗水与心血,而且为今天通渭小曲作为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奠定了雄厚基础。
②曲牌
现已搜集、整理的曲牌音乐有20个。主要以“柳青”“大红袍”“满天星”“金钱”等曲为代表,它主要是用来连接曲调的过渡性音乐片段。在清唱前也用来作为开场白、引子。
③剧本
“通渭小曲”的演唱脚本内容极为丰富,突出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忠厚、老实善良的百姓本质和男女之间的真挚爱情。有些也借用神话传说,用浪漫的手法来寄托劳动人民的向往和志向。来源 :网络综合整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